第三章 温州网报道(2 / 2)
生姜古称百云辣、因地辛,又有炎凉小子之称。王安石《字说》云:“姜能疆域百邪,故谓之姜。”
所谓“九蒸九晒”姜粉,即炮姜,又名干姜。需用生姜为原料,通过九蒸九晒炮制成姜粉。蔡万奖介绍,“九蒸九晒”工艺,始见于《本草纲目》的记载。该工艺应用于炮姜制作,始于民国期间。
平阳“九蒸九晒”姜粉其工艺独特之处在于,需先将生姜留皮整个放入蒸锅,可防止营养流失,通过九次蒸、焖、晒的循环,期间需加入生地同蒸去燥,每次蒸后再焖上2-3小时。
“听着并不复杂,但真要操作起来,需要注意的细节特别多。”蔡万奖介绍,仅仅“蒸”这个步骤,对温度的把控就非常有讲究,必须在特定的温度范围才能让生姜中的姜辣素转化为姜烯酚。除此之外,还有蒸晒时间、研磨方法等多个方面的细节。
蔡万奖展示古法姜茶制作工艺
除了古法工艺,选料也格外考究,只选择本地的小黄姜,而且必须是黄泥生长的老姜。“我们都是挑在冬至落霜前一个礼拜,挨家挨户去山上农户家收姜。”蔡万奖说道。
“九蒸九晒”姜粉选取本地小黄姜作为原料
秉着对原料选材的精益求精,虽然目前与蔡万奖定点合作的种植户有3多个,但每年依然是供不应求。3多吨的生姜原料,经过加工只能产出9多斤的生姜粉。蔡万奖表示,并非没想过扩大产量,但因为对原料的严苛要求,他宁可牺牲部分经济收益。“这是祖辈留下来的手艺,传到我们这绝不能砸了招牌。”蔡万奖义正辞严地说道。
展非遗魅力
拓产业发展
走进蔡万奖的中草药专业合作社,一面挂满牌匾的荣誉墙格外醒目,“中国中华老字号精品博览会金奖”“浙江农博会新产品金奖”“平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这些都是蔡万奖在古法姜茶上,遵循匠心工艺,坚持品质选材,所收获的成果。
而在荣誉墙不远处的架子上,来自全国各地的近百个“参展证”,默默讲述着蔡万奖为推广姜茶背后的辛勤故事。平均每年参加近8场展销会,用他自己的话说:“一年大半的时间,不是在参加展会,就是在去展会的路上。”
展销会上蔡万奖冲泡姜茶供免费供品尝
功夫不负有心人,匠心工艺见真章。去年9月,平阳“九蒸九晒”姜粉制作工艺和姜茶亮相第五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受到观展群众的热烈喜爱,短短几天时间,蔡万奖带去的姜茶产品便销售一空。也正是由于他的匠心制造,平阳“九蒸九晒”姜粉制作工艺和姜茶还在展会上得到了国家文化和旅游部有关领导的赞赏与肯定,并受邀继续参加当地举办的中秋、国庆展销会,以及山东省文化产业博览会。蔡万奖说,自己在山东足足待了三个月,也把平阳的非遗宣传了三个月。
平阳“九蒸九晒”姜粉
随着知名度的不断提升,蔡万奖不仅把平阳“九蒸九晒”姜粉制作工艺和姜茶带到了全国,更是走出了国门。南京展销会上,来自喀麦隆的客户登门拜访,希望利用平阳“九蒸九晒”的古法技艺,在当地开发姜茶市场。蔡万奖信心满满地对记者说道:“姜茶的销路越来越广,我计划下一步要建一个无公害种植基地,保证原料品质,扩大产量。同时,还要进一步挖掘‘九蒸九晒’制作工艺的文化内涵,不光要做好这碗百年姜茶,更要讲好这碗姜茶故事。”
本文转自:温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