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2章 军中托孤(1 / 3)
秦国皇帝被燕国刺杀,这是秦人的奇耻大辱,也是燕国的失道。
毕竟,中原诸国之间互相通使由来已久,为此衍生出了两国交战不斩来使的俗约。
而这俗约之所以诞生,便是为了保障各国之间的对话。
毕竟谁也不敢保证自己能够一直长盛不衰,万一哪天自己国家势弱,结果却因为对方斩杀使者而不能对话该怎么办?
既然对使者都有相应的保护,那么自然也该有对使者相应的限制。
而这限制,自然是使者也不能在别国胡作非为,触犯别国的律法。
最为紧要的是,尤其不能够刺杀别国的君王与公卿。
道理是相通的,如果有大国之君或者重要的臣子在与别国的外交之中遭遇刺杀,今后谁又还敢接见别国的使臣呢?
故而,两国交战不斩来使的规矩,表面上是为了保护使臣,实际上根本原因却是在保护他们背后的一个团体。
如果有人倚仗两国交战不斩来使的规矩来刺杀别国之君,这便属于是钻空子,相当于是钻规矩的漏洞。
所以,秦昭不单单是要荆易死,而且还要刺他一剑,以此来向天下人表明他的立场与态度。
他可以遵守规则,但是,别人却不能够用这个规矩来伤害他,否则,他必将打破规矩。
然而荆易刺秦王这件事的影响远远没有结束,当秦昭的檄文以及他御驾亲征的消息传遍天下之后。
秦国上下无不愤慨,就连许多周国,商国,越国,乃至于燕国的公卿士大夫们也都是怒不可遏。
荆易做的事,又哪里是在刺杀秦皇帝,这是在破除诸夏遵循了近千年的规矩。
各种各样的指责与谩骂之声不断响起,一些居住在燕国黄金台的士子也是连夜出走,不愿意为这个无道的昏君与国家卖命。
甚至是一些贩夫走卒,也在议论着燕公姬巡的不道德。
当然,这件事情之所以能够传播的如此迅速,舆论的影响之所以能够这么大,其中也少不了墨侠在暗中推波助澜。
秦昭抵达边关之时,他的身后已经汇聚了数十万的秦人。
其中有秦破虏麾下的白马义从,也有白起麾下的秦鹰锐士,更多的却还是那些曾经在军中服役,如今自觉追随秦皇东征的义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