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二章 汉王代替虏王(1 / 5)
三娘子已经不是第一次寻求这种办法了,她之前一直在找戚继光,在她眼里,戚继光是最合适的人选,因为此时的戚继光能够威震草原。
万士和的转变是从一句话,蛮夷狼面兽心,畏威不怀德,这个转变是殷正茂在广东赶走了红毛番,万士和从红毛番的札记中,看到了红毛番的狼子野心,无论他们表面上多么的恭顺,多么谦卑,万士和只要想起那些札记里的话,就会知晓他们的真面目。
三娘子清楚的知道,这句话是对的。
草原上的人,更害怕威罚,而不感念仁德,草原的读书人比海东青还要少,根本不存在兴文之说,仁德对于草原人而言就是好欺负,这在草原上是非常普遍的认知,因为草原的生存环境恶劣,每个人都为了自己的生存而努力、挣扎的活着,他们更加害怕具体的、可怕的威罚。
戚继光,威震草原,连续十年的戍卫边疆,镇守蓟镇,京师的北大门,连续四年的持续塞外征伐,已经让戚继光在塞外获得了极高的声誉,相比较遥不可及,深居九重之内的大明皇帝,塞外的人,更加惊恐能够带来杀戮和恐怖的戚继光。
三娘子第一次寻找失败了,戚继光并不需要把自己变成一个政治人物,只需要托庇于圣眷之下,戚继光就可以展布内心的抱负,现在已经是迁安侯了,戚继光不需要养寇自重,不需要弛防徇敌,就可以在朝堂之中,顶天立地的活着,不需要给任何人当门下走狗。
而戚继光就如同商鞅徙木立信的那根木柱一样,作为一个榜样,只要他还顶天立地,大明的武夫,就可以顶天立地,无需要摧眉折腰事权贵,这对大明的振武有着积极意义。
三娘子也曾经想要把这根木头给折了,徙木立信,木头都没有了,朝廷就没什么信誉可言了,可三娘子和妹妹稍微聊了聊,就彻底放弃了这个想法,戚继光这个真的碰不得,连大明的贱儒们,也都是找张居正的麻烦,而不是戚继光。
军队是很容易失控的,过分的找戚继光的麻烦,因为戚继光真的拥有暴力,戚继光心一横,直接来个物理交流,那贱儒真的会死的很难看,董卓、安禄山、史思明、黄巢,无不用事实说明了这一点,虽然戚继光从来没有逾越过半分,甚至过分的忍让。
三娘子将目光瞄准了更加冷酷无情的大明皇帝,相比较之下,大明皇帝是个政治机器,一个子嗣,一个靖安的边方,一个和解的契机,一个让彼此解脱三百年彼此无休止征伐的轮回。
王崇古、万士和、陈学会面面相觑,而陈学会则是一言不发,他有个妾室是三娘子的妹妹,这个是真妹妹,是三娘子当年为了入京投石问路,而陈学会也是为了让三娘子入京,彻底瓦解晋党的养寇自重,甚至还闹出了弹劾案,被陛下给压了下去。
“汉王代替虏王,未尝不是一个好的办法。”三娘子看出了明公们的犹豫,她总结了自己的和解办法。
“大明现在整体的风力舆论是极为务实的,这是十分难得契机,我相信各位明公很清楚,务实这种风力舆论,有多么的稀奇!即便是在当初隆庆议和的时候,都没有现在务实,那时候负责沟通的王次辅,更喜欢打哑谜,如果不是我亲眼看到了这种务实,这些话,我是不会说出口的,务实其实很好理解,就是用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利益。”
如果,大明有更好的办法,可以直接开口,如果大明没有,她的和解办法,大明是不是可以再踏出一步?
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对立和统一。
自秦始皇后,中原就是分封制、郡县制并行,并不是秦始皇说要郡县制,天下自此以后就变成了郡县。
而是一个缓慢变化的过程,而且是两种治理手段并行,汉的封王有封国,西晋有八王之乱,唐中晚期对藩镇节度使失去了节制,北宋给西夏、辽国、金国的岁币是耻辱,南宋的军头也是数不胜数,到了大明,云南的黔国公府何尝不是分封制?
大明对分封制的探索是成功的也是失败的,大明在草原上封了那么多的虏王,仍然打了这么多年,所以,从虏王到汉王,就是分封制的进步,汉王之后,便是合流,合流之后,便是郡县。
这就是三娘子完整的和解办法。
汉王逐渐代替虏王,而后郡县制逐渐代替分封制,最后实现融合,实现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完全统一。
“你为什么要这么做呢?”王崇古眉头紧蹙的问道。
“或许是为了草原人能安稳的活下去吧。”三娘子笑着说道,皇帝陛下对三娘子的政治抱负,实现大明和北虏的完全和解,嗤之以鼻,以为三娘子在说冠冕堂皇的胡话,但是三娘子自己知道,她真的有这个抱负。
大明明公们有政治抱负,张居正有政治抱负,皇帝有政治抱负,三娘子也有自己的政治抱负,哪怕是自欺欺人的抱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