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痞子哥”刘裕上位(1 / 4)
上回说到,因为北府军老大刘牢之的临阵倒戈,东晋完全失去了对抗桓玄的能力,桓玄轻松篡权称帝,建立楚国。
中国历史上99%的开国之君,都会励精图治、勤奋工作、努力治国,将苦心创立的帝国推向千秋万代。99%的开国之君,之所以能够治理好国家,主要有三大原因:
其一,他们能够开国,肯定是在军事斗争、政治斗争中,优中选优的佼佼者,个人能力绝对毋容置疑;
其二,他们开国的过程,必定是充满荆棘和艰辛,来之不易的东西才会倍感珍惜;
其三,在他们开国的过程中,除了积累了丰厚的斗争经验以外,还积累了大量的人脉资源,收获了很多愿意追随自己的小弟和粉丝,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这帮死心塌地为自己卖命的小弟,必将成为开国皇帝文治武功的得力助手。
遗憾的是,我们桓楚政权的建立者桓玄,刚好是另外的1%。
回过头去看桓玄的发迹史,过程实在是太轻松简单了:
桓玄借助他老爸桓温的名望,得以在众多对东晋朝廷不满的世家大族之间周旋;
桓玄借助殷仲堪、杨佺期两位不太聪明的地方割据大佬,被推举为盟主,然后还很不地道地杀害了两位盟友,篡夺了盟友的部队;
桓玄借助策反刘牢之,在灭晋的过程中,更是手到擒来、易如反掌,眨眼之间,东晋的一切就成为了桓玄的私有财产。
在这个极其简单的过程中,桓玄既没有积累斗争经验,也没有积累人脉人脉,怎么看,都只不过是一个运气爆棚的家伙而已;更严重的是,因为这皇帝来得轻松加愉快,桓玄并没有对手中的权力感到敬畏和珍惜。
时年36岁的桓玄皇帝,治理国家的方式只有铁律一条:谁想反抗我,就杀了他。
“谁反抗我,就杀了他”和“谁想反抗我,就杀了他”这两句话,别看就差了一个“想”字,但造成的影响绝对是天壤之别:
前一句话的大致意思是,哪里有反抗、哪里就有压迫;而后一句话的大致意思是,谁惹我不爽了,我就弄死谁。
我们的桓玄皇帝,就是按照后一句话来做的。
凡是桓玄要召见的官员,必须立刻马上火速到达桓玄的面前,但凡有点耽搁,桓玄就认为他有不臣之心,要么杀头,要么降职。
大臣们都知道桓玄性子急,一旦接到命令,哪怕连闯几个红绿灯、哪怕跑死几匹马,也得立即应诏,否则可能人头不保。
为了保命,朝臣们纷纷将自己屁股下的坐骑由15l排量,换成了4t涡轮增压,以备桓玄皇帝突然查岗传召。
“京官”们还好说,那些地方军政长官,为了防止自己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复命,索性就在京城住下,以备突如其来的传唤。
(督迫严促,朝野骚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