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轨道(1 / 2)
年轻的军使大人处事一向出人意表。自到昌化军以来,无论是雷厉风行的一锅端了旧有官绅,还是颁布的授田、募营、兴学等诸多政令,亦或是城北巨大高炉的建设,无不令人啧啧称奇。
事虽奇,却让绝大多数百姓获得了实惠——家里有田耕、孩子有书念、男人有工作、按月有俸禄,过去做梦都不敢想其一,短短数月就统统实现了。这让贾旭在昌化军获得了无与伦比的声望和绝大多数百姓的衷心支持。
当然,绝大多数终归不是全部,一样有些道德模范、理学大儒对贾旭的离经叛道多加指摘。原本每日忙于生计,无暇置喙,现在兜里有了几文钱,每日正好与三五同道沽两壶浊酒,摇头晃脑地品评一番。
旁的不说,新来岛上的那个贾旭的未过门的夫人,明明是个大家闺秀、名门之后,不在后宅中谨守妇德,却每日在昌化城中四处闲逛。学堂、巡捕营、军营、工匠营、医护营,各种新奇的地方,没有她不去的。
这般整日四处抛头露面,成何体统?
贾旭虽然对这种风言风语毫不在意,他本就想着要扭转昌化军百姓的观念,让女性更多地参与到社会运转中来,以最大限度地解决自己治下人口稀少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之前医护营就是尝试之一,吕妙晴如今每日满大街闲逛也是他乐见之事。不过这事儿细说下来还真的跟他没啥关系。吕妙晴虽然是他未过门的夫人,可她毕竟未过门,又怎么管得了她?虽然吕妙晴最终还是入住了贾旭的府邸,但是由于双方各自的家世身份,两人也不可能提前做什么胡闹的事。贾旭给她安排了一个单独的院子,还让从鄂州时就跟着自己的安儿去服侍她,可她就是个屋里待不下的性子,贾旭也只能安排了几名亲卫,整日跟着她,确保她的安全。
而贾旭自己,也无暇顾及城中的这些闲言碎语,而且很快又用新的奇异举措,吸引了全体昌化军百姓的目光——从昌化到石碌铁矿的轨道开始铺设了。
这项工程还在计划中时,就引起了贾旭麾下诸将的非议,而且最主要的阻力来自于一向对他的各项决定不发表意见的张世杰。贾旭建高炉,炼旧铁,看着红彤彤的铁水冷凝成块块质地上优的精铁,让张世杰以为贾旭是要拿来铸造兵器甲胄。昌化军有五营员额,如今却仅有区区一营之兵,竟被区区一支黎峒蛮兵慑得不敢动弹,此时不正该营造甲械、募齐兵马,一雪前耻,却怎的好端端将这么多的精铁铺在地上?
为了打消以张世杰为首的军中诸将的疑虑,贾旭特意让金鸿超先建了一段实验轨道:原本单匹马拉的马车,大概可以拉动一千五百到两千斤的货物前行。而将特制的凹形马车车轮置于丄字型轨道之上后,单马拉车便可拉到四千斤载重,而且速度也不慢。如果是双马或者三马拉车,载重量还可以进一步的提高。而限制载重量进一步提升的,不是马力,而是木质拉货车厢的承重极限,如果采用铁制货厢,三马并行拉万斤也不费力。至于速度方面,经过测算,如果在昌化和石碌之间铺设一条双干线轨道,用特制马车在轨道上行驶,一日间便可从石碌到达昌化。
这般恐怖的运力提升,震惊了以金鸿超为首的诸工匠,对贾旭的崇拜之情更加溢于言表,“叹为观止”、“巧夺天工”、“天纵奇才”之类的马屁话,都毫不吝惜地献给了贾旭。他们还缠着贾旭求教原委,贾旭认认真真地给他们讲了一下午力学基础原理,众人却听得恍若天书,结果就是贾旭以为的科学启蒙没有开始,他个人身上的神秘色彩却愈加重了些。
你看军使大人说的这些,未载于任何典籍,他自身又年齿尚浅,必是传说中“生而知之”的神迹。
用试验轨道实实在在的展示了运力提升的效果,贾旭又给诸将算了一笔账。
其实他之前也想过将高炉建在石碌,但是综合各方面考虑,最后还是决定把矿石拉回来炼。如果是在石碌当地炼铁,也一样要将成品运到昌化来,而且还要将原料焦炭从昌化运到石碌去,这一来一回需要消耗的人力物力,也不比将铁矿石运过来要省多少。
而且若是在石碌炼铁,则后续铸造各种铁器的相关工艺步骤也势必要放在石碌进行,这样他们不仅需要维持相当数量的匠师在当地,还需要更多数量的人来保障他们的生活,给他们洗衣服做饭,派兵保卫他们不受周围黎峒袭扰。这么一波又一波地把人填进去,就相当于要在那边的荒郊野岭里再造一座城,这已经超出了此时贾旭的能力极限,也与之前的规划背道而驰。
贾旭之所以把原南宁军的三县并作如今昌化军的一县,顶着南面二县人的骂将他们迁来昌化,就是因为人口本就太少,又分散各地难以形成合力。还是要把力量都集中到一处,才能发挥更大的效用。
而且因为地势的原因,从石碌到昌化多为下坡,运矿石时更省力;从昌化到石碌则相应的多为上坡,但返程的马车只需携带少许粮食和补给品,总比运送矿石要轻得多。
所以算来算去,还是在石碌当地采矿,然后将矿石运到昌化来炼制,最为划算。
当然,最终说服张世杰的,还是贾旭的那一句话:“这点铁算得了什么,石碌那里,可是有无数的铁山等着我们把它们搬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