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章、昏头(1 / 1)
地下1200米处,占地约30平方公里的喜都(长春)地下城本是一个度假生态圈,用于工人们的定期休憩与生态实验,但从未大规模开放过,而是变成了地下城高官们的家宅,这儿是整个地下城生活环境最优良之处,甚至拥有森林与人工湖,恒温且四季如春。偶尔会对功绩出色的个别民众开放。
地下500~800米处,是占地约70平方公里的会宁部署区,最早是地下城建设的中转站、预警站,功能齐全,既有为地表基地提供各项补给的工厂、仓储,也有大量的军事用地、实验用地,还包括了军属、待转复员军人的住宿区等等,复兴军主要集结于此处。
以及位于地下城最深处,位置绝密的全自动核反应堆与“燧人氏”可控核聚变组,它的具体位置是地下城首要机密之一,连更换燃料棒都一直由一支专门的未知部队负责,
地表基地
背景:战后67年,即2117年,
改:靠近入口的基地称之为部署基地,而会宁区不再叫做部署区,只是一个离地表较近的区域罢了
地下城的普通院校
普通院校:
地下城的综合性大学只有中央大学一所,技术类大学为盛阳工业大学、东北联合工业大学、复兴科学院大学两所。
中央大学为战后北方高校迁入后精简组成,承担了地下城的大部分的科研活动,央大是所有地下城学子的终极梦想,本科生2400余人,硕博士共1800余人,每年招生约600人。
盛工大在盛阳区,,主要为各工厂技工提供一年、二年制学习,并专门研究重工业技术。所以本科生不多,仅4000余人,硕博生600余人,同样的,生源也基本来自于盛阳区。
东北联合工业大学为战后北方理工学校迁入后精简组成,是综合性的理工类大学,延续地下城的“理工”脉,本科生8000余人,硕博士共4000余人,每年招生2000余人。
复兴科学院大学,隶属于复兴科学院,是前沿科学技术的研究教育地,是地下城英才的理想归处,本科生800人左右,全部是特招生,硕博士4000余人,只会在每年12月接受各院校的研究生申请。
其他院校都是职业院校,譬如第一二三女子学院,第一二三通用工程学院,第一二三医学院等等。
注意天津市人口1290万,20年高考人数5.6万人,按照这个比例分配,中央大学的比例为千分之五
地下城的教育与学制
儿童从6岁起接受14年义务教育,6~12岁为小学阶段,12~17为中学阶段,17~20岁为职校阶段,大多数人到此便结束了教育,开始在基建兵服建设兵役。这就是6+5+3学制。
相当一部分人会在14岁,也就是初二那年参与统一考试,并根据总分、不同科目分值、个人意向、体能测试等等因素分入不同的高级中学,若不参与统一考试,则会继续留在原先中学,在17岁的分配考试中进入较为普通的技校。
预备考试决定地下城少年能否进入各院校、军校的附属中学,而进入者,会进行较为针对性的教育,例如考进央大医学部附中者,会有基本医学、基本护理等概略课程;考进军大附中者,则有强化体能训练、武器枪械基本维护并进行军事化管理。同样的,在分配考试中对应院校也会给予单独名额。特别是通过统一考试的学生,可以推迟服役时间,乃至于取消服役的权利,故而让统一考试成了决定人生命运的第一道门槛。这一切基于资源高效利用,但也导致了地下城公民的教育竞争在14岁时就白热化了。
统一考试决定中学毕业生进入何种院校,若是没有参与统一考试者,之后3年课程是全面基础学习,但这类学生的录取名额与统考生名额是相互独立的,并不干扰,但难度自然更大。不过各高级院校每年新生三分之二都来自分配考试,但最多的还是导流去了基本职校技校。在附属中学内签署相应协议学生无须参加分配考试,会定向进入特定院校。
未进入综合性大学或三大军校者,进行的是三年的职业教育,有意参加战斗部队者会在19岁起进行针对训练与相应课程,毕业后直接进入战斗部队服役,无意者则毕业后服役于基建兵部队。但这类人会有更大几率分配进防化兵部队,而且为了保证防化兵部队的兵源,除了五校三复的录取生,其余毕业生都有几率抽中。(暗地操作是让未进行任何特殊考试训练者几率更大,但由于基数和倒霉蛋原则,并未被发现)
硕博生授予资格只存在三校三复,三分之二都是这八所院校间各自保研与人员转接,八校学生中没有考研这个说法,这被视为时间资源浪费,八校学生已是地下城中最聪明的一拨人,只需要通过相应测验与面试就可以转接关系。各普通职校技校学院占有剩余的三分之一名额,但为了防止一窝蜂跑去考研,各普通院校限制考研名额,通过内部考试者才有资格参与考研。而考研,称之为补充考试
同时,除去极少数的研究生可以免去一部分军事课程、训练,所有的地下城学生从6岁入学起就必须接受国防军事课程直到完成学业,中学阶段会随年级升高而逐步强化半军事管理。中学课程删去了外语,压缩了艺术,有早操与晚课,一三五六的下午2点~6点为国防军事课程与训练,每学期都有严格的三防、射击考试。在职校阶段,每学期必须义务在区域军工厂内工作若干小时
附:因战时文化管制,英文字母表消失在日常生活中,仅存于中等教育以上、科研与军队必要编号,恢复传统的甲乙丙丁、一二三四等计数,各生活区的街道以东西南北后缀数字的形式命名,街坊则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等天干地支后缀繁体数字命名(但随时间推移,填充进了更富寓意的词汇,譬如“嘉德”“德育”等,而最大的生活区,长安区,则完全复制了唐朝长安城的街道街坊名,奉阳区则基本与战前沈阳相当,济林区比较小,则以简单的甲壹乙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