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3章 隐患渐现(第三更,为新堂主“”&quo...”加更)(1 / 6)
ps:看《战国之鹰》背后的独家故事,听你们对小说的更多建议,关注公众号(微信添加朋友-添加公众号-输入dd即可),悄悄告诉我吧!
德川家康回到冈崎本城的卧房,默默地坐着。∈↗
今天,他更深切地感受到了夫妻关系的复杂。在此以前,他一直认为男人和女人只是对立的。他本以为站在这种立场,就足以应付夫妻关系,但今日濑名姬彻底颠覆了他的想法。男人和女人的关系,与夫妻关系似乎完全不同。
男人和女人之间轻易可以解决的问题,到了夫妻那里却如沉疴。如果那种抵抗是理智的、理由充分的,德川家康还可以说服她或接受她的指责。但她的抵抗只是一时的感情冲动,既没有理智的反省,也毫无谦让的气度,只如疯子般张牙舞爪。
难道对妻子来说,这一切比被征服更让她怨恨,令她不由奋起抵抗?德川家康觉得,必须重新审视他和濑名姬之间磕磕绊绊的夫妻关系。或许正是长期的不合,才导致今日的爆发。
德川家康和濑名姬的成长道路截然不同,濑名姬所企盼的和德川家康所期望的,似有些风马牛不相及。德川家康越来越习惯联系世道人生来洞察世事,而濑名姬却仍然执著于个人幸福。若她能够得到所想,倒也罢了;但她追求的根本是空中楼阁,而依她的个性,又不可能一笑置之。
对德川家康而言。若是世道太平。他也不会急着为只有四、五岁的孩子订下婚约。但现实太残酷。尽管在下一个危机到来之前。会有短暂的和平,但危机不可避免。他需要濑名姬明白这一切,她却根本不予理会。德川家康逐渐发现,作为武士的他,已经没有精力和时间,去说服一个根本不愿意理解这一切的女人。
于是,一想到这些,德川家康就感觉心中的怒火越烧越旺。再也无法平静。若她是别的女人,不妨一笑了之,让她远离则可,但她毕竟是自己的妻子,而且是竹千代的母亲。
此时,在他所在院子的附近,还有一些家臣没离开,从大书院传来他们爽朗的谈笑声。这些家臣理解德川家康,当初对于公开和今川家分道扬镳一事,他们无不欢欣鼓舞。而今天在他为家族的日后着想而改名之时,这些家臣同样是万分高兴。德川家康叹一口气。不能再想此事。至少今晚,他要忘记一切不快,和这些家臣同乐阿。
随即,德川家康对紧紧跟在身后的小平太道:“我随便走走,你不用跟来。”想到三道城毫无保留地敬着自己的侍女可祢,德川家康不由自主抬脚出了卧房。
可祢是其继母花庆院夫人的侍女,在一次他拜见这位继母之时,被继母看出了其似乎因为长期缺少女人而显得有点暴躁,于是就将她身边的美貌侍女可祢献给了他,这对于一向好女-色的德川家康而言,自然不会推却的,于是从那一夜开始,侍女可祢就成为德川家康的女人。在德川家康看来,可祢没有任何名分,但她一直渴望德川家康的情意,但又时时控制着自己。在对可祢此时的表现感到满意的同时,只是他又马上想到,如可祢成了侧室,甚至成了正室,她的追求恐也会自然而然地变化。
夜色当中,四周一片黑暗。银河还未显现,但夜空已缀满了星星,点点闪烁。凉风习习,令人很是惬意。德川家康走进中门,忽然想起阿龟。童心未泯的阿龟,总在苦苦等待父亲的出现。丈夫和妻子不和,在女儿眼中即是父母不和。德川家康虽对濑名姬气愤难抑,但若因此令阿龟感到孤独,女儿也未免太可怜了。此外,这些年以来,也同样过着悲惨的人质生活,可以说,她是从来没有获得过快乐的。想到这里以后,德川家康当即悄悄改变了行进的方向。
他决定还是回到筑山御殿,到灯火通明的祭祀中露露脸。只要自己露面,女儿定让回十分高兴的!他虽然不想和濑名姬说话,但却希望让自己的孩子能够体会到他的父爱的,至少也要抚摸她的头阿,让她体会到父亲的温暖。一番吵闹之后,濑名姬大概不愿再出来。那样也好,孩子将因见到父亲的笑容而高兴。
还有自己的嫡子竹千代,真不知道此时他在远江今川家中过得如何了,虽说从此前返回的濑名姬口中得知,包括自己的嫡子在内的众德川家的人质在引马城中虽然行动受到了限制,但生活还是不错的,起码没有收到迫害阿。
这样想着,德川家康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来到御殿前面,但院子里没有一星灯火,也不闻喧闹之声。德川家康打开柴门,走了进去。他弓腰望了望四周。院子里只有濑名姬下午扔出来的破茶碗和旱已凉掉的供品,四周静悄悄的,十分冷清。德川家康无奈地哼了一声,本已消失的怒气又在胸中燃烧起来。濑名姬大概想让孩子认为,是她的父亲而不是母亲,没有认真对待此事。
德川家康立刻转身向三道城走去——根本不该过来,他后悔不迭。他有种种消除不快的方法,濑名姬却没有。她只会将郁闷和愤怒深藏心底,然后独自品尝。
看到三道城继母花庆院夫人居处的灯光后,德川家康停下脚步,深吸了一口气,心头沉甸甸的。他无法像往常那样飘飘欲仙,像坠入爱恋之中。回去,还是去拜访花庆院,聊些家常?正想到此处,他忽然看见可祢的窗前闪过一个黑影。那黑影不在室内而在窗外,定是在庭院中向里窥探。德川家康不禁皱起眉头,悄悄地向那个黑影靠过去。
“谁?”他小声问,带着责备的语气。
“啊……啊?”对方狼狈不堪。竟是一个年轻女子。
“谁?”德川家康又问了一遍。
对方更加慌张。蜷缩到窗户底下。声音细若蚊吟。“请……请……请原谅。”
“你叫什么?谁派你来的?”
“您……您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