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英主逝(1 / 2)
安排完了辅政班子,一切也都尘埃落定了,身后的事情会不会如柴荣所愿,只有老天知道了。
在这样的时刻,在贵为五代第一英主的柴荣谢幕之前,让我们一起陪他走过最后的时光吧,权当是对这个英雄人物的尊重,对他短暂而又荣耀的一生的礼敬。
在959年六月,柴荣在生命最后的时光里,除了紧锣密鼓的部署身后事之外,还接见了南唐的使臣、李璟的儿子李从善与大臣钟谟。
柴荣问道:“你们南唐的军队现在还练兵备战吗?”
答:“我们既然已经臣服大周,当然不能再干这样的事情了。”
柴荣马上说:
“这样不对。我们当年是仇敌、今天是一家,国家大义名分已定,没有变故的话自然是如此。但是人生世事难料,谁也不知道将来会发生什么。”
“回去以后告诉你们家国主,趁着我在的时候抓紧加固城郭,修缮武器,据守要塞,这也是为子孙后代着想啊。”
说实话,看到这段记载,心头莫名有一丝悲戚,柴荣这番平实又伤感的话太容易让人共情了。
后周、南唐曾经是死对头,可是缔结了和平之约后,柴荣是真把这份合约看作信义,多次同南唐交好、互赠物品。
现在他已知自己大限将至的时候,还在考虑南唐的安危。担心自己死后发生不可预知的事情而南唐没有防备,所以特意进行提醒和规劝。
尤其是柴荣专门提到要南唐趁着他还在世的时候加强战备,这是因为他担心自己的亲儿子和大臣会在他死后将南唐的这种举动视作挑衅而引发纷争。
如此的细致甚至婆婆妈妈,完全不像他英武霸气的平生。
也许,人在死前,确实会真正的超脱世俗固有的规则和束缚,那一刻他可能只是想释放心底最真挚纯净的情感,而这个,我觉得是人性的善良,是柴荣的底色。
若干年后,类似的事件也在同样的人生节点,出现在了赵匡胤对待吴越王钱俶身上。
959年六月十九,柴荣终于走到了自己人生的尽头,于宫中病逝,享年38岁。
1日后,柴宗训按遗诏在灵前继位。
五代的故事到这里也基本要告一段落了,我们从本书的开篇写赵匡胤出生,按照时间先后经历了后唐、后晋、后汉、后周4朝1帝(截止到柴荣。
前面后唐、后晋我们尽可能的简要介绍,后汉由于涉及到了郭威,我们适当的倾注了笔墨,待到后周一朝,则是重点的进行了介绍和分析。
其中原因既是这个时期是赵匡胤进入仕途、成长壮大的关键阶段,必须详细介绍才能为后续赵匡胤的故事铺平来龙去脉,另一个原因则是源于对郭威、柴荣两位明君发自内心的敬佩与惋惜。
郭威与柴荣有相同的地方,即勤勉、爱民、自律。
他们父子在位期间,忧心国事、宵衣旰食。二人皆出身贫苦,哪怕后来位居高位,也都保持了勤俭朴素的作风,并且格外的体恤民生之不易,轻徭薄赋、整顿吏治、规劝农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