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六、渡(1 / 3)
如果说整个安城的守军中还有一个人保持着警惕,那么便是常久洲了。
他这些天从来没有回过府上,一直都住在西城墙墙根下的民房里。行军多年,他知道断粮后城中军心势必不稳。为了稳住军心,在软硬兼施之后,他做的最后一件事,便是与将士们保持着最密切的距离。这样一来,一旦有什么变数时,他也能第一时间到最前线去。
然而,当他奔上城头,看到一片火光,看到堆积的尸首,看到登城的敌军,他发现,自己可能真的老了。
与其说敌军攻城太过摧枯拉朽,守军崩溃得太山崩地裂,倒不如说,是自己变老了,不够敏锐了,反应速度也慢了。
他以为自己已经做到了稳定军心,却没有想到,士卒们虽然不再议论,却都已经在心底里瓦解了战斗的信念。
看似坚如磐石的防线,却是一触即溃。
第一时间到最前线又有什么用呢?
给自己人收尸吗?还是给敌军送人头?
眼看着溃败之势已定,西南角门马上便会被打开,他只好做出最后的一个决定:“撤!往北撤!”
既然城破无法挽回,那么现在他的任务便不再是守住这座城池、消耗烜王军主力,而是要保存自己麾下的有生力量。
安城西侧、南侧均是烜王驻军,想要撤退,只能向东或向北。
按理来说,想撤退到下一座关城中,理应向东撤退,从官道直走潼城即可。
然而在常久洲看来,这条路虽然是大道,但路上势必会有烜王的伏兵。自己率领着饿了数日的溃败之师,此时再遭遇伏兵,恐怕凶多吉少。
于是,他下意识的选择了向北。向北渡河,沿河往东走,说不定还能遇到有粮食的村落,充饥之后再前往潼关,总比现在直接向东溃败来得稳妥。
撤退的命令总是比进攻的命令传得更快,转眼之间,整个安城的守军都在向北面的几个城门涌过去。
他们知道,出了北城,便是要渡河了。河上的渡船没有多少艘,到了这个节骨眼上,只能是先到先得!跑得快能活,跑得慢就得死!
然而,正当数以万计的大军在河边乱成一团时,忽地听到:“咚!哗啦!”
喧哗的人群瞬间安静了不少,黑夜之中,人们企图四下寻找声音的来源,却是什么也看不清。
好在,声音的制造者并没有让他们等太久,很快,便是接连几声的:“咚!咚!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