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照片(2 / 3)
“我前几天不是回海城了嘛,去图书馆查了点儿资料,又找五爷爷、六爷爷他们收集了一些素材,六爷爷听说我要把太爷爷的故事写出来,一高兴就给了我这张照片,六爷爷说这是太爷爷留下的唯一的一张照片了。”
“哦,原来是老六收着呢。就剩这一张了吗?那你可要保存好了,千万别整坏了。”爷爷郑重的叮嘱道。
“哦,我知道了,您放心,爷爷。这几天有没有想起什么来?再给我讲十块钱儿的呗?”
“还有啥可讲的?能想起来的都讲的差不多了,没讲的也就想不起来喽。”
老人嘴上虽然这么说,但却放下了手中的放大镜,直起身子靠在椅背上,双眼望向窗外,陷入了沉沉的回忆中。
从端肆小的时候开始,每当逢年过节、家人团聚的时候,爷爷就会翻来覆去的讲起一些尘封已久的往事,讲述的内容是爷爷的父亲——也就是端肆的太爷爷一生的经历。
起始是从端肆的太爷爷背井离乡去闯关东,到如何独自一人在关外打拼,之后又如何举家迁移到辽宁海城扎根,再后来又是如何在各种困境下带着一大家子人艰难的谋生,直到解放以后过上了新生活。其间还穿插了一些爷爷自己如何进了军校、如何当遍了陆海空三军、又如何参加抗美援朝的经历,可以说是端肆他们家的近代家史。
从时间上来说,这期间跨越了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清王朝末期、民国时期、军阀割据时期、伪满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抗美援朝等诸多历史时期,也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小小的缩影。
端肆喜欢听爷爷讲这段往事,感觉就像是在听故事一样。而且爷爷每次讲的时候都非常的投入,语言生动、表情丰富,手上还配合着动作,嘴上说的口沫横飞,在代入不同角色的时候,就连语气和神态都模仿的绘声绘色、惟妙惟肖,端肆明显感觉到爷爷在讲述自己父亲生平轶事时的那份缅怀和激动。
起初的时候,端肆只是觉得爷爷讲的故事很精彩、很新鲜、很有趣而已。但是后来,随着端肆年龄的增长,特别是成家立业之后,每每再听到爷爷讲故事的时候,都会让他对爷爷所讲述的故事产生不同的理解和认识。进而,端肆也逐渐体会到爷爷讲的故事固然是引人入胜,但是不应该用“新鲜”、“有趣、”这样的字眼儿去定义,而是沧桑、是坎坷、是艰辛、是磨难、是屈辱、是无奈、是后世的人在时光穿梭机没有发明出来之前都永远也无法想象、也无法去经历的人生。
爷爷对端肆说,太爷爷是一个有故事的人,端肆一点都不否认。其实在那样一个特殊的年代里,不单单是端肆的太爷爷,每一个人都可以说是有故事的人。因为发生在那个时代的那些事情,总是逼着人们在无奈中做出选择、在困苦中挣扎求生。
端肆的太爷爷就是如此,老人的一生跌宕起伏,读过私塾、种过庄稼,干过脚夫,会过响马、闯过关东、当过学徒、做过掌柜、办过丝厂、开过饭店、跑过单帮,贩过假酒、最后还吃过皇粮,经历了诸多的坎坷和磨难,吃过吃不了的苦,也享过享不了的福。而他所做的任何事情,仅仅只有一个简单的目的,那就是“活着”。也正是因为这样,端肆才能够从他太爷爷的故事中领悟到一位勤劳质朴的山东农民却充满狡黠智慧的一生和他简单务实的人生哲学。
遗憾的是,端肆没有亲眼见过他的太爷爷,在他脑海中浮现出的太爷爷的形象完全是来源于爷爷和家人对他的描述。直到前一段时间,端肆决定把太爷爷的故事写出来,还特意为此回到海城老家收集素材,端肆的六爷爷才将珍藏了许久的、仅余的一张太爷爷的照片拿给他看。
至此,端肆方才得见太爷爷他老人家的肖像,但随之而来的却是更加的遗憾。遗憾他仅仅能看到老人的照片,却无法亲眼看一看这位平凡又伟大的老人,更无法亲耳听到老人自己对那个时代的真实评价和他这一生的感悟,而端肆也无法去经历和探求那个时代,所以也无从体会,导致端肆对那个时代的认知还是陌生的、片面的、不成熟的,仅仅停留在了爷爷对他讲述的一些片段和他自己的臆测。
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爷爷的记忆也逐渐模糊了,仅存的只是那些深刻到无法磨灭的片段而已。所以爷爷每次讲的故事版本都不太一样,事情是有那么个事情,但上次明明说的是老张,下次再说的时候或许就变成了老李。哪年哪月哪个人发生了哪些事情、谁谁谁姓什么、叫什么、多大岁数了更是稀里糊涂。
特别是一些爷爷自认为“人生污点”的话题,爷爷在之前的讲述中都是只字不提。这些都是爷爷无意之中说漏嘴之后,又在端肆反复“拷问”下爷爷才“坦白”的。
于是端肆在听爷爷讲故事的时候,经常会发生这样的一幕。爷爷在讲故事,奶奶在一旁补充说明。正在爷爷讲到酣处的时候,端肆却打断爷爷问道:“等会儿、等会儿,爷爷!我记得您以前说的可不是这样儿的,这怎么又变了?到底是怎么回事?您再好好想想?”
“啊?是吗?”
爷爷每次被端肆问住的时候,总是会仔细回想一番,然后又反问端肆说:“那我以前是怎么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