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拜师(1 / 2)
见老舅就算是初试吧,初试就是走个形式,关键还要看复试,复试就是面见卢把头和孙大老板了。
老舅早就在卢把头和孙大老板面前做了铺垫,把由兆盛因何离家、因何来到海城原原本本的讲述了一遍。因为像兆盛这样的学徒,出徒之后必然是要钱财过手的,要是品行不好,雁过拔毛,孙大老板是决计不会用的。是以在卢把头和孙大老板没有见到由兆盛之前首先要对由兆盛的为人有了初步的了解。
复试的时候,由兆盛第一次见到了孙大老板和师父卢把头。孙大老板一身裘皮、文明棍、金丝眼镜,派头十足,典型的富绅装束。卢把头六十岁左右的年纪,个子不高,干吧瘦儿,脸上棱角分明,还有点嘬腮,一眼看去就是个精明干练的小老头。
另外还有一个账房先生。账房先生姓王,名叫王云汉。王先生穿着一身长袍马褂,头上戴着瓜皮小帽,鼻梁子上架着一副很厚很厚的、从反面都能看出度数的眼镜。
在我们身边总是会见到眼睛患有高度近视的人,通常他们在不戴眼镜看东西的情况下,都是把眼睛眯成一条缝儿才能看见。而且好像越是严重的人缝儿就越窄。那么王先生呢?王先生要是不戴眼镜的时候,几乎要把眼睛眯到闭严实了才能看见东西,所以王先生还有个外号叫“王瞎子”。
说到此处,大家一定会把这位账房先生想象成老气横秋、老成持重、老莫咔哧眼的坐在柜台后面扒拉算盘的老先生,那您可就大错特错了。其实,王先生今年只有二十出头。
王先生之所以能在“三合永”充任账房先生一职,就跟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接班”一样,简单点说就是子承父业。王先生的老父老王先生是孙家的账房之一,兢兢业业的在孙家干了好几十年。孙大老板的父辈到海城开办丝厂之初,就是老王先生来打理账务,后来老王先生辞工不做回烟台老家养老去了,临走的时候举贤不避亲,推荐自己的小儿子到丝厂接替了账房的工作。
这位小王先生看上去其貌不扬,实则还是有点学问的。十年寒窗苦读,年纪轻轻的就考中了生员,院试也考了两次,若非时运不济,如今怎么也是个秀才了。
奈何生在这个年月,读书是越来越不中用了。如今的满清政府是内忧外患,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大清的国祚算是没几天了,当不当大清的官也不吃劲。
于是,小王先生弃文从商,跟随老父学习管账。直到小王先生业务精通,可以独当一面了,老王先生为了儿子的前程就跟现在的孙大老板请辞,回家养老去了。
王氏父子在孙大老板面前演双簧,那孙大老板知道不知道呢?知道,孙大老板心里跟明镜儿一样。
这种事搁在以前情屡见不鲜,一般来说都是东家默许的。
老王先生给孙家干了一辈子,兢兢业业、勤勤恳恳,而且对丝厂的账目烂熟于心,若要找个外人来接手,且不说他能力如何,单就忠诚度这一点,也要花费数年的时间去考证。行能怎样?不行又能怎样?所以老王先生一提出告病还乡,孙大老板就知道他这是给儿子誊地儿呢。
今天把小王先生也请来的目的,就是考校由兆盛的文化程度。既然读过私塾,那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什么的你得会几段吧?要给家里写封信的话,不用出去找摆摊儿的算命先生吧?简单的加减乘除你得能算出来吧?算盘珠子你得会扒拉几下吧?所以让小王先生给由兆盛出了一些题目当场考试。
测试之后,老舅就带着兆盛回去等消息了。
复试的结果不言而喻,gm、cm、hr、cfo都一致通过。
其实孙大老板和卢把头见到由兆盛之后,都对兆盛挺满意。小伙子二十来岁、挺机灵、念过私塾、有问有答、不怯场。兆盛走后,孙大老板和卢把头略一合计,当场就把事情定下了。
没过多久,小王先生找到老舅和兆盛,见面第一句话就是道喜,告知兆盛已被卢把头和东家看中。兆盛悬着的心终于落回肚子里了,就是激动的不知道说什么好,还是老舅跟小王先生客气了一番,将小王先生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