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3(1 / 3)
3
在改革开放初期,脑子活络的温州人和广东人还有福建人,首先相应国家的号召,率先从水田里拔出腿,打点行囊走向了全国各地。在当时的北方地区,街头上卖眼镜,小五金,各种针头线脑的都是操着一口南方腔的外地人,他们狡黠而热情,卖东西的价格往往比当地供销社里卖的便宜很多,北方的穷苦百姓自然愿意购买,但用过之后才发现什么叫一分钱一分货。次数多了,就有了上当受骗的感觉,所以南方人多数是骗子就成了北方人痛定思痛的经验总结。
而北方人多数粗犷豪放,看不上针头线脑这样的小生意。更是在跟南方人做生意的时候,不屑为了一点蝇头小利去斤斤计较。精明的南方人充分利用了北方人喜欢打肿脸充胖子这个特点,在生意中赚了大把的利润,快速的完成了原始积累。而懵懂迟钝的北方人不知不觉中就被南方人甩在了后面,经济方面的差距越来越大。
但进入新世纪,代表着低价和劣质的南方产品随着北方人的觉醒慢慢的被打回了原形。完成原始积累的南方人也收敛了开始时的贪婪,开始注重起产品质量和信誉了。倒是后知后觉的北方人,放下当年的豪爽和面子,将南方人扔掉的坏习惯都拾了起来。
张海强有相当多的客户都在各地的机电市场,这里面多数是温州人,洛东本地人也有一部分。比较起来,温州人从他这里进货,不论是价格还是付款方式,都干脆爽快,说什么时候打款就什么时候打,几乎没有拖泥带水的时候。相反的却是洛东本地人,斤斤计较价格不说,总想把货先拿到手再给钱,但越是这样越让张海强担心,每次进货都是一次耐心和口才的较量,这让张海强更喜欢跟南方人打交道。
这一次小刘遇到的,也是这种洛东当地“豪爽”的北方人。
张海强在苏州的时候同意了小刘的这个订单,虽然不符合公司先款后货的规定,但毕竟有百分之三十的预付款,他也不好卡的太死,让业务员背后骂他没人味。
前期业务一切正常。虽然有点周折,但客户也按照合同约定打了百分之三十的货款到账户,小刘也按照私下的约定,让财务给分管采购的人的个人银行卡上汇了一万六千元。这都是张海强和罗亚平同意了的,只要后面继续按合同约定,送货之后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这个业务就算是完成了。
但问题恰恰出在送货的时候。满满的一车价值十几万的设备,在合同规定的时间内送到了客户厂子里,在对方仓库办完了入库手续,拿着发票和入库单找采购人员办款时,却遇到了麻烦。
办公室里空无一人,没见到那个采购经理。半个小时前通话的时候,他还嘱咐小刘先把货卸到仓库里再来办公室找他,这时再打他的手机,竟然是关机。
小刘狐疑不定的等了好半天,才有一个表情严肃的人推门进来。进门之后劈头就问:“你是洛州金石的?”
小刘以为对方是来负责接洽的,刚热情的自我介绍了一句,那人就打断他的话:“我们现在怀疑你贿赂我公司的采购人员,请你过来一趟协助我们调查。”
几乎傻了的小刘被带到一个房间,里面坐着三个神情冷峻的彪形大汉,递过一张纸给小刘,粗略一看小刘傻了眼。这是那个采购经理交代的自己怎么和小刘串通,通过加价的方式预谋从货款里收取两万的回扣的整个过程。只是把当初对方主动提出加价两万货款,改成了是小刘主动提出的。
“你这是行贿,你知道吗?”一个大汉大嗓门的叫道。
“不是我让他加的。”小刘试图分辨。
“我不管这个。”大汉吼道:“你是不是给他打钱了?”
小刘不说话了。
小刘的确没法回答这个问题。承认给他打钱,那就等于承认了有行贿行为。如果不承认,对方后续的行为更变得合情合理。
后面的情节就像电影里演的差不多了,对方几个人轮番上阵,有的厉声恐吓有的好言劝阻,一会儿这个要报警,一会儿这个要协商解决。小刘完全没了方寸,电话就打到张海强这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