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nemesis的出现(1 / 4)
陈启明一上数学课就想跟着贾轻羽唱这首《都选c》。
看着数学老师走进教室,放下教案。他全身的寒毛都已经直竖了起来。
同时他还感觉嘴里的唾液腺、胃里的壁细胞都立即开始分泌了。
“今天我们讲‘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陈启明知道这位数学老师喜欢将板书与多媒体结合在一起,进行全方位的立体教学——翻一页幻灯,同时在黑板上飞快写下两行板书。
这让陈启明有种观看近景魔术的眩晕感。
“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
初中语文老师教过的道理,高中的数学老师可能只是假装不知道。
“中学数学中的许多命题可以写成——‘若p,则q’,或者‘如果p,那么q’的形式。其中p称为命题的条件,q称为命题的结论……”
陈启明周身不畅的原因就在于此。
“接下来请思考——若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则这个平行四边形是菱形,这个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
“……”
“对!真命题。如果‘若p,则q’是真命题,那么p是q的充分条件,q是p的必要条件……”
真是不顺眼的课怎么看都不顺眼!
陈启明一心要找茬。
直接说a成立则b一定成立,代表a是b的充分条件不行吗?!p和q这两个字母长得怎么就那么招数学家喜欢呢?生活在东德时期患有躁狂抑郁症的数学家康托尔最先证明了自然数的子集与自然数集是一一对应的,但他也发现包含十进制的实数集其实是一个更大的无穷集合,他就此提出了一个纠缠数学家的问题:是否存在一个比自然数集大但比连续统小的实数集?因为他证明了自然数集等价于有理数集却小于实数集——由此数学家们承认数学本身就有很多‘说不清道不明’的故事,数学的终极基础和终极意义无人能懂,最高明的数学家甚至连终极答案的方向也是模糊的。希尔伯特认为:存在一个有限集,能将无限多个方程分开,但我们却不能实际构建这个有限集……罗素说:我像人们需要宗教信仰一样渴望数学的确定性,但我发现许多证明和逻辑却完全错误的。我的老师只希望我欣然接受,而我经过2年左右的艰辛工作后才得出自己的结论——对于增加数学确定性这一工作,我无能为力。最后他们认可了库特尔·哥德尔提出的那个著名的不完备定理:任何数学逻辑系统里都存在逻辑无法证明的真命题。所以真假命题本身就是脱离逻辑而存在的。
“……命题1中给出了‘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的一个必要条件,这样的必要条件是唯一的吗?如果不唯一,你能给出‘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的几个其他必要条件吗?!”
怎么刚讲的是充分条件,一下没注意就跳到了必要条件了?!这教学进度的宗旨就是让人跟不上是吗?!
陈启明根本拉不住自己吐槽及批判的心。
他内心甚至笃定数学课的设置宗旨就是为了教训教训处于叛逆期的青少年。
“讲了这么多其实内容很简单。让我们结合几个练习来巩固一下……证明:如图,梯形abcd为等腰梯形的充要条件为ac=b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