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章 只有战死,没有投降(1 / 3)
表面看似强悍的清军其实已经陷入了腹背受敌的困境,眼前的喜峰口似乎摇摇欲坠,但是城中的明军守军依旧顽强。
而后方明军的火器部队也赶到喜峰口附近,目前正和阿济格激烈交战。
清军的目的只是为了最大限度杀伤明军的有生力量,而喜峰口到底会掌握在谁的手里其实根本不重要。
对于清军来说,喜峰口是一个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
如果能拿在自己的手中自然最好,如果不能掌握在自己的手里,那么根据清军对喜峰口的了解,重新夺回喜峰口也并非难事。
只要阿济格能够阻挡住后面的明军,那么清军完全有时间和能力可以吞掉喜峰口的明军。
因此,喜峰口到底在谁的手上也就并不重要了。
多铎和多尔衮正在奋勇攻城,后方的明军也探查了出来,正是数次击败了清军的北洋军。
北洋军在尚未成军,还是京营的时候就依靠火器之利,给予了南下的清军很大的麻烦。
虽然成军过后,北洋军一仗都没有打过,但是军中那些京营老卒总归不是好捏的软柿子。
阿济格或许打不赢火器犀利的北洋军,但是这次并不需要阿济格彻底击败他的敌人。
只要阿济格能坚持住,撑到大军取得最大战果就好。
皇太极对阿济格的能力当然是无比放心的,不然也不会派他前去阻敌了。
喜峰口内的明军伤亡颇大,在清军的战术之下几乎没什么有效的反制有段,只能被迫肉搏,然而这正是清军所希望的画面。
若不是杨嘉谟和李昌龄一直在一线指挥,提振士气,恐怕陕军早就在多铎的攻势之下崩溃了。
“给我顶住喽,赵总兵和袁总兵已经到了,援军也已经在清军后方,只要能撑住,那么咱们就能活!”
要把握住活下去的机会,就必须坚持守城。
这样的念头在每一个陕军士卒的头脑中出现。
在陕军士卒的观念中,赵文这个总兵纯粹是走了狗屎运,要是没有袁崇焕的关宁军一直带着,早在卢沟桥就给人灭了。
一边愤恨不平着,一边却又不得不指望赵文带兵前来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