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8、演员人选(1 / 3)
从乡村回来后的这段时间里,叶澈觉得其实还蛮清闲的,虽说是要搞剧本,但其实还真不怎么费劲,毕竟模版就在那里,叶澈所要做的,就是尽量完善一下。
这固然会费点脑子,但对于叶澈而言,倒还真不是什么大问题。
而且叶澈也不是那种会一直坐在书桌前冥思苦想的类型,更多的还是一边思考问题一边正常生活,所以有时候可能就是在散步或者在做其他事情的时候,叶澈突然就会掏出手机开始记录些什么。
灵感,有时候确实会从令人意想不到的地方冒出来。
除了做这件事以外,叶澈还真就没其他事情需要去迫切完成的,综艺的事情基本上结束了,剩下的就是等着它全部播完,而作为一名歌手,第二张专辑倒是也不急着出,毕竟严格算起来,现在离第一张专辑真的没过去多久好吧。
在叶澈的设想里,除了日常会有零零散散的歌曲产出外,一年出一张专辑算是一个不错的速度,凡事都讲究个过犹不及,出太快太多其实也未必是一件好事。
另外,虽然第一张专辑卖的确实很不错,但在叶澈看来其实还是有些小打小闹,毕竟第一张专辑里面的歌虽然不错,但是真正重量级的歌可都没怎么放出去的好吧?
所以第一张专辑先是冒个泡,等第二张专辑的时候,冲击一下乐坛天王的位置倒也未尝不可。
苏墨她爹设置的那个一个亿的小目标也不算太迫切,叶澈打算再学习一阵,搞完电视剧的事情,等到明年开春的时候,差不多就可以正式启动了,弄出来一部自己投资的大爆的电影的话,一个亿也不算什么难事吧?
然后就是还有一些琐事了,什么东西好像得了奖,估计是要去一趟,还有就是出版社那边的人好像已经在催稿了,说什么“叶老师!你再不写出来新作品,我们的出版社就真的撑不下去了!马上就要倒闭了!你忍心看着这种情况发生吗?!”之类的话.
喂喂,你们可是华夏开头的出版社,轮到谁倒闭都轮不到你们
但对方既然都提了,叶澈也只能说是有作品的话肯定会第一时间联系对方的。
顺带一提,关于自己的稿费,叶澈其实还挺吃惊的,不知道是因为有他明星身份的加持,还是这个世界的人对文学的热情确实比较高,总而言之,迄今为止,稿费大几百万都有了。
对于当代的纯文学这一领域来说,这个数字真的能让不少人惊掉下巴,一度还被不少文学圈内的人津津乐道,视为纯文学在当代依旧有旺盛生命力的一个明证。
当然,也有不少不好的声音,说什么文学跟金钱纠缠在一起,庸俗恶臭,又或者什么此类畅销书被视为纯文学的兴盛恰恰正是纯文学的落寞
类似这种发言,其实但凡稍微了解一点文学史的人都不会说出这种话,或者说,但凡知道生活是个怎么一回事的人都不会说出这种话。
毕竟大家都是人,真以为文学家都是铁打的、不吃不喝还能写作啊?
就像叶澈那个时间的欧洲十九二十世纪,写作其实是一个很不错的上升途径,一方面既有高额版税,另一方面也有极高的社会地位,所以不少出身底层的人就是通过坚持写作才最终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而这些人中,也不乏那些青史留名的大师,如巴尔扎克,再比如写出了《双城记》等传世作品的英国文学巨匠狄更斯,“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句相对比较知名的名言就是出自其作品《双城记》。
除了坎坷的经历以外,狄更斯这位老哥身上可以说的地方还有很多,相对比较有意思的一个点就是这位老哥其实极富有创见性。
因为当时在他那个时代,出版书籍的价格其实相当昂贵,这也就造成每一本书的售价都不便宜,至少不是平民能轻易负担得起的,而这位老哥的作品的话,其实多在描述下层民众的生活,所以为了打开市场,这位老哥就决定在报刊上进行连载,一部分一部分的放出去。
而报纸的价格在当时比较便宜,即便是平民都负担得起,于是凭借着这个办法,这位十二岁就出去做童工的老哥逐渐声名大噪,直至成为英国最具有代表性的几个作家之一。
另外,这位老哥18几几年在用的方法,到了金庸所在的时代,依旧盛行一时。
所以文学这种东西,硬要说它跟金钱之类的东西毫无关系的话,确实有点扯淡,多多少少还是有关联的。
当然,什么都不为、只是因为想写作所以才写作的文学家依旧是文学史上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他们的存在,恰恰彰显了文学的超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