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新官上任(1 / 1)
尚药奉御和太医令露出得意的笑容,看来现行的医疗体制和设置一定是有不少他们两人的功劳在里面。
“当真近乎完美。”程子芩再次强调。这是她在这个朝代夸人夸得最最真诚的一次。“对了,在医者选拔和考核上又是如何呢?”
“这一部分由下官来陈述。”太医令自告奋勇道。方才听着尚药奉御一直夸夸其谈,他一句话也插不上只能干着急。好不容易说到医学考试这一块儿了,尚药奉御可再不能越俎代庖了。
虽然唐朝官方的医学专业人员数量不多、质量欠佳,但在唐朝要想成为一名官方医生也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在官方培养的道路上,想要成为医者的学子首选需要参照登入国子监般的入学条件。在通过筛选条件后便可成为一名学生进入太医署进行理论学习与实践实习,学医科的称为“医生”,学针科的称为“针生”,学按摩科的称为“按摩生”,而学咒禁科的便称为“咒禁生”。每个科系的学生需要师从本科系的博士和助教学习并且参见定期的考试。其中医科又分为了五个亚专业,即专攻内科疾病诊疗的七年制体疗专业、专攻外科疾病诊治的五年制苍肿专业、专治儿科疾病的五年制少小专业、专治五官与口腔疾病的三年制耳目口齿专业以及专门天天给人拔火罐的三年制角法专业。
说到这儿,程子芩起初十分不能理解为何拔火罐的学习年限竟然和耳目口齿专业的学习年限一样,但转念一想,这大概是因为在唐朝这种有限的医疗条件下,既没有医疗检查设备,也缺乏医疗手术器械,在耳目口齿上医生能做的事情大概也就和拔火罐差不多了吧。只有这样才能解释得通。而另一个值得程子芩认真思考的事情是针生的学习也需要整整七年的时间,这和培养一个内科医生所需要的时间一样。虽然程子芩一直没有搞明白针灸与经络的原理,但在营州时她自己确实亲生经历了用针灸的方法帮助程务挺快速止吐的神奇过程。不得不说有些实在没有办法被像西医理论一样详细拆解说明的科学未必就是真的不科学。毕竟就算是到了二十一世纪,仍然有许多并不是伪科学的现象也一样暂时不能用科学的方法解释。
“医生”在经历漫长的修学年限之后,还需要通过不同层级的考试,层层达标之后才能够学成出师。而这些太医署的考试包含平时考试、毕业考试与录用考试三种。平时考试主要分为由授课博士负责的月考、由太医令和太医丞负责的季考以及由太常卿和太常丞负责的年终考。如果医生医术卓越,则直接进入到候选行列中等待毕业考试,而修业年满9年都还未能达到要求者则会勒令退学。所有医科生与针科生在修业期满后,由太常寺组织毕业考试,合格者送尚书省参加礼部主持的医术科的科举考试,即医举,最终通过者即可步入仕途,而医科与针科学生没有通过科举考试者则需要退回太医署继续学习。虽然在竞争激烈程度上,医举远比不上像明经科和进士科那么火爆的科举科目,但单是《素问》、《脉经》、《甲己经》等一干经典著作的背默就足以难倒一大片记忆力不佳的医生。
对于学成达标被录用入太医署的医学生“医生”会先从初级医师“医工”干起,当积累了一定的经验通过评估后便会升为高年资医师“医师”。当然特别优秀的还可能被特诏入宫中尚药局或者东宫药藏局中任职。对于留在太医署里的这些医官医士们来说,即便是从医学生“医生”变成了可独立执业的“医工”与“医师”等医官,仍然逃脱不了要被持续考核的命运。只不过在已经毕业的医官医士们之中,重点不再是理论知识的考核,而是按照医者治愈病人的多少来进行临床考核,并且根据考核的成绩升降职称或优胜劣汰。而对于那些仅仅因为理论知识不足而未能通过科举考试,但实际操作能力却达标且已经掌握医术并能够行医者,则可以与医师、针师比试医术,优胜者亦可补为医师、医工、针师、针工。这一点应该算是在唐朝医者稀缺的情况下最能充分利用医疗人才的举措了吧。
“所以说做医生是从古至今都这么悲催的吗?”程子芩看着口若悬河的太医令,心中已在悲泣。她还没将自己稍稍代入一下,就立马感觉很快就要崩溃了。比起她在二十一世纪的医学院里所经历过的那套“蓝色生死恋”系列医学教材的折磨,现在的她还是更惧怕《灵枢》、《素问》、《伤寒杂病论》这些从小被师父孙思邈逼着抄写和背诵的古文。程子芩的记忆模式一向靠的都是理解式的记忆,对于这些她压根就没有办法理解的“玄学医学理论知识”,她是一个字也塞不进自己的脑花中,吃多少机器猫的记忆面包都没用。
“这个……那个……麻烦请问下,我也要参与这些考试与考核吗?”程子芩弱弱地问道,很是心虚的样子。临床考核她完全不怕,可是万一还要让她定期参加这个时代的理论考试,那还不如直接给她一刀痛快好了。
“程大夫说笑了,”太医令是真的笑了出来,道,“大夫可是陛下钦点的‘圣医’,是来监察和指导太医署的,自然是不必参与太医署的考试与考核。不过,”他瞄了一眼尚药奉御接着说,“大夫的官阶在我等之上,且官职又是直接设在太常寺之下,是否需要有别的核考还得由太常卿和太常少卿来定夺了。”
“唔。”程子芩脸上镇定,心里已经乐开了花,差点脱口而出一句“太好了”。太常少卿在之前《秦王破阵乐》一事上也算是欠过她的人情了,看来不会在核考的事情上为难她。这真是与人方便,与己方便啊。至于这位太常卿……虽然是个三品官,在官阶上正好把她压得死死的,但看他之前在除夕宴上那副庸庸碌碌、唯唯诺诺的样子,应该也不会很难对付吧。程子芩思索着忽然又想起一件比较重要的事情,她对着太医令勾了勾手道:“我有一个人才想举荐给太医令,不知太医署现下可有空缺?”
“有。”太医令立马应下,没有空缺他就去创造空缺。“不知是何许人也竟入得了程大夫的眼睛啊?”
“前东宫药藏局侍医张世一,只不过月前他在去营州之前刚刚请辞了东宫药藏局的官职。”程子芩如实说道。
“唔,下官明白。一切交给下官即可,程大夫尽可放心。”太医令拍着胸脯保证的话,程子芩自然是放心的。“只是……这官阶上怕是只能委屈张医士了……毕竟下官也只是从七品下……”
“无妨,张医士不会在意。”程子芩笑道。有程子芩这句话,太医令便可放心了。
数日后,张世一开开心心地拎着包袱走进了太常寺太医署的大门,从“从七品上”的东宫药藏局侍医“荣升为”如今太医署医科系里的“正八品上”的医博士,直到这一日张世一才切身地体会到为什么有许多人就是宁做鸡头也不愿做凤尾。无论是在哪个地方,如果想要成就一番事业,当下实实在在的话语权远远比那些虚浮的官阶重要多了。
在程子芩的再三奏请下,除了张世一这位新晋医博士和原来的唯一医博士泗州人陈寅温之外,唐皇李渊接纳程子芩“广纳良才”的建议,为太医署引入了第一位大唐女医博士——也是唐廷继程子芩之后第二位前朝的正经女官——前隋太医令医学名家巢元方最喜爱的孙女巢知微。有一就有二,只要开了女子入学与入仕的先河,就不愁以后没有大唐小娘子们的出头之日了。毕竟在太极宫里也好,在长安城的百姓们之中也好,男医为女患诊治都存在着极大的不便,“悬丝诊脉”那就是个传说,师父孙思邈可是告诉过程子芩,当年他的那些“悬丝诊脉事迹”不过都是些障眼法,真正帮助他辨征识症的靠的还是自己观察入微的眼力去“望”、灵如猎犬的鼻子去“闻”以及抽丝剥茧的思维去“问”。但对于一位医者而言,在少了查体诊脉的“切”这一环节时,有时真的就像是被黑布蒙上了眼睛,治得好,治不好,一半靠运气,一半靠天意。所以说,现在程子芩为太极宫后宫、东宫内宫与民间的女医们争取到了和男子们一样规范学习医疗技术的机会,这无疑是为唐朝的女性患者们某得了一份极大的福利,同时也推动了历史上妇科与产科的发展进程。
此外,太医令还在程子芩的“建议”下将之前参与营州抗疫的医师崔知悌从医科系调剂到了针科系里担任针博士。术业有专攻,用人扬之长。对于自身针灸技艺比疾医汤药认知水平还要高超的崔知悌来说,让其潜心研究自己最擅长和感兴趣的针石之法以及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创造各种医疗器械以及发明各种外治之法可比把他困在医科系里天天背默《黄帝内经》有价值多了。不过对于程子芩的好心,崔知悌倒是显得有点自信过了头,他经常逢人便说当年他可是考中过进士的,是为了纯粹钟爱才又重新又考进太医署致力学医。所以无论是在医科系还是针科系都不会影响到他的发挥。是金子在哪儿都会发光的,这句话用在崔知悌身上倒是确实一点也不假。
除了崔知悌以外,流外三等的医工甘伯宗也被升为了流外一等的医师,他果然一回到长安后就开始动笔编撰《名医传》,这写的第一位名医就是带他死里逃生还建功立业的大唐圣医程子芩了。另外,也有不少随尉迟敬德迟些赶到营州的医官医士,虽然没有起到什么实际性的作用,但舟车劳顿一场而且也算是抱着英勇就义的态度前去营州的,回来后也都被一一封赏晋升,还有数位临床技术惊艳但没有得到施展机会的人才直接选入了太极宫的尚药局与太孙东宫的药藏局,成为了吃高级皇粮的医官。在赏罚分明、晋升有望的制度和管理下,大唐社会上对大唐医疗系统的发展关注程度达到了空前的火热,不仅医者的社会地位逐渐提高,就连以前那些最看不起医官医士的世家子弟也都蠢蠢欲动地想从明经科、进士科转考医术科。所以,自然地,太医令也从以前处处求人的状态摇身一变成了现在日日被人求的香饽饽。看来程子芩这个大腿,他是真的没有抱错。
转眼间,深秋已过,严冬将至。程子芩日夜操劳于前朝医疗体系的发展和医教内容的拓展与后宫唐皇李渊天天催更的《隋唐英雄录》的编撰工作中,不知从何时开始,黑眼科已经日日挂在了她的脸上。幸得有薛婕妤这个好闺蜜的心疼,她实在是看不下去了才帮着程子芩当起了代写《隋唐英雄录》的枪手。程子芩躺在榻上两只眼睛上敷着黄瓜,嘴里讲述着各个她脑子里装着的隋唐英雄人物的故事,而薛婕妤则伏坐在一旁的案边帮着她把口述的故事一一整理后书写出来。程子芩敢拿她的项上人头来保证,这种声控式创作大法不论在哪个朝代一定都是每一个话本大师都梦寐以求的且一用便再难放下的智能语音ai创作机。总的来说就是,谁用谁知道,真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