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1.画皮下的京藩(1 / 8)
这要是细数起来的话,除开南城药火事故那样的大事之外,京城百姓这数十上百年来,所能见识到的热闹,也就是每年的打大醮、盂兰盆节法事,逢年过节的庙会等等,虽说一样是热闹非凡,令人大长见识,每每回来街坊吹嘘,但这要和这些年来,随着报纸普及,在民间逐渐被人津津乐道的‘三宝太监下西洋’、‘谢六姐威震红毛番’、‘大慈恩寺琉璃宝塔大点灯’、‘南洋开海、千帆竞流’、‘美尼勒城万人京观’等这些大场面相比,京城的这点子热闹,未免就也显得有些太寻常了。要真说起来,一样都是敏朝京城,两京中比较的话,还是金陵的百姓世面见得多些,也好吹嘘,至少他们有大慈恩寺,还有,宝太监下西洋时,船队是从金陵出发,大家坐下来摆龙门阵的时候,这可都是人家祖上值得吹嘘的资本!
“如果是做纤夫,那是绝不去的,丢不起这个人!再说了,谁吃得了这个苦哇!咱们四九城的老少爷们,多少也都是娇惯着长大的,打量是那些乡下嘎啦里逃难来的乞丐呢,为了一口饭吃,什么贱业都肯操持!”
这一阵子,鲁二哥在的这几条胡同:斜靴胡同、歪帽胡同、郎中胡同,大家嘴里念叨着的都是这样的说法,“这钱财倒是次要的,二哥有一句话是说对了——这辈子也难得一见的世面,现如今送到眼前了,若不看,那岂不可惜了的?”
京城人要面子,哪怕是南城这样的破落胡同,老街坊也讲究,不肯露怯,对于南下闯荡的考虑,路费的缺少以及这一趟行程的报酬,也就只有鲁二这样缺心眼的汉子才大喇喇地直接捅破,其余汉子心照不宣,对这些考量,绝不会公然出口,平时买菜上工回来,溜达着在巷子口遇见了,彼此打问起来,说的全都是想去凑热闹长见识,这么一来二去,倒仿佛竟成真了,活像是大家都是为了凑这个热闹,不惜长途跋涉似的,绝不是贪图朝廷给的报酬。“钱……哪儿不能挣去!为的就是这么个场面!”
世界上绝大多数事情,本没有一定的答案,这就好比一般人家求神拜佛,你在家附近的庙里烧烧香不完了呗?怎么就要千里跋涉去到泰山呢?这一路上的花费少说也得二十多两银子,多少人家几年的嚼谷都在里头了,仔细想想,这合算吗?还不如自己吃点喝点呢。可最是那些裹长足,爬山路非常不便的妇女,非常痴迷于去泰山香会的事情,宁可彼此间妇女结伴这么远行几个月的,也要去泰山碧霞元君庙里烧一柱香。
而这种氛围一旦形成,不知不觉间大家就都习以为常,也就会有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凑这个热闹。这一次做护军南下,其实也是如此,这样的舆论一传开来,有不少本来不想折腾的汉子,也被说得心动了,犹犹豫豫,天两头去鲁二院子里打转,越听越有道理,稀里糊涂也愿跟随鲁二一道,报名充当护军,这是胡同里一些老八板儿所不愿意见到的,他们倒也不是别的,是认为这些汉子南下一趟,一走就是大几个月,容易丢了原本稳定的差事。
“嗐!咱们这些老棺材瓤子,老眼昏花,连那皇榜告示都看不清了,还指着这些小年轻听咱们的话?你要我说,除了巷口做车夫的陈大小子,廖屠、王打铁那几个,这样甩手走了,岂不可惜!离了张屠户,还能吃带毛猪不成?廖屠这一走,咱们南城、丰台这一块的猪肉买卖,怕不是就要被那大兴帮的人给接手过去了?”
“都是惯的!这要是老辈子,能有个稳当营生就偷着乐呵吧!这要不是这些年来南城外开了那么老些工厂,活儿好找,他们能说不干就不干了?狗肚子存不了二两香油,穷得瑟的玩意儿,那鲁二是个什么好东西?成日里跟着厮混,人离乡贱!这一去能有几人回还还不好说!”
这些个成日裹着青布包头,哈着老腰,腰间挂着旱烟杆,可烟荷包里十有八.九空空如也只有一些烟沫子的老人家,嘴里可没有什么好话。彼此这么一搬弄,家去少不得有发泄在自家儿孙头上,疾言厉色不许跟着去的。但他们无意间倒是点透了一个道理,那便是这些青年如此轻易地接下这份工作,的确还是因为这些年来,京城的工作机会要比从前多太多了!
有种种岗位或者是新设,或者是发生变动出缺,想要找到一份差事,不比从前还要到处奔走,托人情找关系,苦哈哈地从学徒熬起,哪怕不和鲁二这样,因缘际会得了一份美差,现在能顺理成章跟着南下,便是其余人,舍掉原本的活儿也没那么慎重,因为他们回京之后,可以很轻易地找到类似的活计,或者大不了就进工厂去卖力气,虽然工厂事故多,常常死人,在民间颇有不少传说,但这是因为仿造的机器常出故障,而工人的素质也不如买地的缘故——至少在本地的报纸上,工厂主是如此分辨的,单论厂里的吃喝和工时,倒不算是很苛刻人的,收入也着实是不低!
选择多了,大概也算是生活有所改善的表现,只是这样的改善,并不像是吃喝那样直截了当一眼就能看出,也不会为所有人都赞成,尤其是在匮乏时期熬过来的老人,指望他们理解这样的逻辑,那是天方夜谭,不过好在年轻人自有一股锐气在,又有这么多人壮胆,鲁老二在家住了十多天,居然也被他拉起了二十多人的队伍,经过里长见证,把名单递给衙门,这件事就算是过了明路,彻底定下来了,各家都得了百文的定钱,再要反悔,不但要加倍赔还不说,还要再打二十板子,以儆效尤!
“这些年来,官府还是富裕了的,这给拨银两也是爽快。”
众人对于这样的规定,倒并没有什么不满,甚至还相当的意外,认为官府给钱比想得要利索。他们也就更一心为远行开始做准备了,原本要去不去的那些人,现在定下来之后倒比谁都着急,常去鲁家转悠,打探着该什么时候上路。
“事儿还没全定呢!”
一开始,鲁二说的是‘就快了’,可之后慢慢地又换了口风,这一次回来时,居然又变了说法,“或许就坐海船去了,现在都还在谈!”
“怎么又坐海船了?!”
这会儿大家关心的反而不是这百文定钱退不退的事了,都因为南下之旅可能落空而异常懊恼,急着问鲁二其中的缘故,鲁二扳着手指,也是叹道,“本来朝中就有人主张乘海船去的,更有人说干脆乘买活军的海船,这样大家都放心,买活军为了自身的名誉也绝不会让陛下出事。只是,如此一来的话,我国朝颜面何存……”
雄国公府的护院,消息自然灵通,随意说出的都是这些百姓不知道的典故:原来朝中对于皇帝南下的方式,一直是很有争议的。甚至连是否走水路都经过很长一段时间才确定下来,这里有皇帝自己的缘故——皇帝本人是很忌讳水的,大概是因为本朝有皇帝就是落水染病而亡,而皇帝本人也得过六姐的开示,认为自己近水也会有危险。因此他不但绝不去戏水,本心也不愿意乘船南下。
“但是,若走陆路,耗时就太久了,那才真是劳民伤财,首先一个,路不平整,要等着一路修过去,那得要几年!再说了,护卫大河沿岸,这是有数的,也做惯了。因为要走河漕的关系,运河两岸的强梁都被拔除殆尽,倘是走陆路住驿站,那可就不好说了……且不说强梁,便是这大军粮草,沿途的州县也难供应得上!”
这样看来,走水路是唯独的选择,那接下来就是要走河还是走海了,走海,就怕遇到台风海难,或者是被有心人凿底也好,偷工减料也罢,在海上沉船,那就真的是难救了。所以最后留下来的就是走河运的方案,而且阵仗不能小:千精兵,在大臣看这是天子出行应有的气派,可在天子自己看来呢?倘没有千精兵护身,是不是还真不敢踏出京城啊?
这皇帝也怕死,而且怕死到这个程度,是超出大家预料的,虽然鲁老二没有明说,但大家听了都不由得纷纷发起笑来,颇有些‘敢笑皇帝不丈夫’的气魄,有人道,“该不会乘买地船只南下的说法,其实背地里是有上头在指使的罢!咱们这万岁爷,比起自己人倒像是更信买地!可见这世上最想害你的往往都是自己家里的人!外人待你有时候反而还好!”
话糙理不糙,还暗暗点了鲁二一下,众人听了都是叫好,可惜鲁二依旧无知无觉,继续和大家分说这南下的困难:坐买地船只,这是朝廷无论如何也不能接受的,包括微服出行也是绝对不许,天子出行肯定要有相应的阵仗,否则就别去了——天子你要微服,就不能以天子的名义出行,你自己爱去哪里去哪里,我们反正只当皇帝还在宫里,到时候,出去的是谁,留在宫里的是谁,可就由得我们来说了。
这都是直接上了奏章的嘴仗,也不得不说,这样的威胁还有些效用,于是最后方案还是回到了鲁二传达的那个来。可这方案也有很大的问题——一开始还好,设计得不错,也在往下逐渐执行,虽然经过裁军,人员短缺,需要现招募人手来充当厢军,但经过鲁二这些高官眷属的穿针引线,在京城内外凑个六千人还是轻轻松松的。
可就在计划要继续往下走的时候,却还是卡在了吏目短缺上:敏朝这里本来就没有几次皇帝出巡,好不容易礼部理顺了流程,到后勤这块了,但后勤这块也不知道怎么来安排万人南下的行程了!哪怕是内库有钱,而且应允了这一次大部分钱粮都从内库来出,还支借了若干特科官吏来算账跑腿,但整个路线却是无论如何都没法顺下来了。因为上一次有记载的万人规模军队南下,大概还要推到数十上百年前,藩王造反平叛——还是更古早的汉王而不是宁王,宁王那都是当地军队直接平叛的,便是如此,汉王造反也是在山阳道,距离京城其实不算很远,否则也不会从京城出兵。
甚至仔细想想,就算把全国军队都囊括在内,大举出兵的时候也不太会去考量到每日的补给,因为那时的大规模出兵往往还隐藏了一个前提条件,‘划拨粮草不足,就地自筹’——军队是一路抢着走的。带着一万多人,每天要保证好吃好喝,厢军能喝口热水,吃个热饼子,护卫军能吃个炒菜,船上的官吏人口可以维持和日常生活差不多的饮食和用水……敏朝或许不是办不到,但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要能保证顺下来不出纰漏,谁也不敢打这个包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