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 210(一更) 天价债务(1 / 6)
大汉士人对术算虽然没什么硬性的要求, 但按照当今时代的风尚,大多是需要全面发展的。
以蔡邕为例,他在书法与文学上的造诣了得, 在术算天文上的实力也不可小觑。
许攸也遵照的是这个规律。
虽他多与名士结交, 置身于大汉党争之中,但他绝非对术算一无所知之人。
看到这个逐日翻倍的规则,多往后推算几个数字,他就意识到了一个可怕的事情。
这个数量它不对啊。
乍一眼看去还只是几粒粮食的问题, 但许攸的脑子还是很灵活的。
稍微多往后翻几天,他就已经没法报出精确数量了, 就算到一个月的时候才变成一石,再翻上这一年的时间门,最后这数目哪里是他话中所说的五万石粮可以填补的1
差得太远了
这极有可能是一笔将冀州青州府库全部搬空, 都没法还上的债务
许攸极力让自己的神情舒展开来, 以免在乔琰的面前露怯,但当他重新开口的时候, 声音都有那么一点飘忽“敢问乔侯, 这个规则”
“这个规则有什么问题吗”乔琰从容回问道“当年的讨董之战, 是否是各方都在缺粮的状态”
这是一句不争的事实。
彼时出征的各方郡守势力,大多是刚到任上岗而已,大汉连年的灾情又让各地的存粮都不能算丰厚, 稍有些存货的两人也就是打肿脸充胖子。
这样一来, 乔琰给出的五万石粮所代表的价值, 就远不是今日的五万石可比。
当年袁绍提出向她借粮, 打的就是要她极有可能不同意,他们这头就有理由延迟不出兵的主意。
即便她真的拿出来了,按照各州的财政状况, 这也是削薄了她的势力。
但乔琰拿出来了,那就是她占理。
迎着她这种坦然的目光,许攸只能回了个“是”。
乔琰又问道“我给袁本初制定的规则中,是否说的是,若他在一年之内归还,我甚至可以不收取他的利息”
这是一条实在很厚道的欠债还粮附则。
即便是亲戚也没有这么优厚待遇的。
说句实话,以袁氏四世三公的积淀,哪怕是在刚刚完成迁都邺城的时候,也能拿得出这样的一笔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