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张仪的巧言巧语(1 / 2)
合纵家与连横家都是游说之士。合纵家批评连横家,或者连横家批评合纵家就像矛攻击盾。张仪说,合纵家只会空口说大话,唱高调,做不了实事。合纵家的真正目的是为国君谋求霸主之位。秦国能够发展强大,因为杜绝了空口说白话的空想家,商鞅变法就禁止言论。
为了摧毁魏哀王的最后一道防线,将其彻底征服,《史记》记载,张仪说,“积羽沉舟,群轻折轴,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史记·张仪列传》。他的意思是,羽毛虽轻,聚集多了,可以使船沉没;货物虽轻,装载多了,车轴也会被压断;众口悠悠,毁誉背负过多,金石之人也会被销熔;如果遭遇的诽谤过甚,即使是骨肉之亲也会被毁灭。张仪的弦外之音是,合纵一点都不好,不值得为它赌上魏国的明天。
在张仪的巧言妙语下,魏哀王最终同意了他的对策。于是张仪请求西归秦国,此次西归,张仪带回的好消息便是魏国背弃合纵,命张仪为使,愿意与秦国交好。
作为无力自保的弱国,面对大国争强,魏国如同狂风里的小草,随风摇摆。三年后,局势大变,魏国背叛秦国再次参与合纵。秦国大怒之下出兵夺取曲沃,曲沃被占后,魏国第二年再次侍奉秦国。
衰落的魏国,在诸侯征战中,已经变得随风摇摆,无力自保了。
在事实上,张仪能言善辩,但实际能力却不行,无法比之商鞅。他刚到秦国,公孙衍便前往魏国游说合纵。没有魏国的参与就没有连横大业。如果张仪能够说服魏国依附秦国,参与强秦的连横之计,这能证明他有用。可是,张仪在魏国待了四年多游说毫无结果。如果没有秦国大军压境,魏国必然不肯依附秦国。
经过几番试用,张仪虽历尽千辛万苦却没有获得多少功劳。秦惠王对其心生不满,这一点张仪自然能够看出来。作为臣子,如果想赢得国君的好感,就要为他的事业作出贡献。
彻底削弱魏国后,楚国就成了秦国的眼中钉。张仪曾经遭受楚国鞭笞,所以对楚国万分痛恨。张仪想立功,更想一雪前耻,所以游说楚国的任务就落在了他身上。
这些年,张仪不仅没有功劳可以夸耀,还害得秦国的国家名誉直线下降,甚至跌入深谷。秦惠王对此很不满,所以减少了张仪入楚的费用,这无疑增加了张仪的困难。
想当初,张仪入魏时即使立功不大,秦惠王照样重金优待。《史记》记载,张仪游说魏国不成,秦惠王“复阴厚张仪益甚”(《史记·张仪列传》。意思是,即使张仪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秦惠王更加优待张仪。
那时秦惠王重金优待张仪,因为张仪是初事秦国,值得培育。给了几次机会后,张仪并没有发散出应有的热量。所以秦惠王心下失望,对张仪也就冷淡了。
资金不足,张仪生活十分拮据,连属下都不愿跟随了。张仪叫属下不要灰心,因为山穷水尽之后必然是柳暗花明。
随从们跟随张仪许久,知道张仪能说会道,一贯擅长坑蒙拐骗,铁定心不听张仪的花言巧语。然而,张仪说得天花乱坠,随从们竟然不知不觉,又开始相信张仪。
自从辅助秦国以来,张仪留给楚国的印象不好,楚怀王自然不喜欢他。
遭受冷遇,张仪心生一计,以退为进,说要去韩国。张仪死死缠住楚国不放,赶都赶不走,他主动离去,真是大好事。楚怀王的脸色刚缓和,张仪立刻问,楚怀王是否有什么需要,例如让张仪传个话给韩国。楚怀王巴不得张仪立刻离开,说楚国物产丰富,黄金、珠玉、犀革和象牙等应有尽有,没有什么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