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字卷 第二十二节 拜帖代表趋势(1 / 2)
应该说《今日新闻》今日刊载的消息的确在整个京师城里引发了巨大的震动,便是寻常难得了解或者关心时政的深闺妇人们也一样通过各种渠道了解这些消息。
无他,这段时间里蒙古人入侵带来的巨大压力实在太大了,一遭遭遇这种战火临身,使得大家一下子无法接受了。
似乎天下承平二十多年,年轻这一代人似乎就从来没有体会过战火的滋味,对蒙古人或者女真人的印象就停留在那些个赶着马匹来京师城,带着毛皮、参茸、金砂,浑身脏兮兮带着味儿,举止粗鲁,言语生硬的那些个商队。
往日也曾听闻过战事的故事,那要么就在遥远的边墙上,要么就是在榆林、大同或者辽东这些边镇内外,真正能让京师城的士民们有些印象就是二十年前察哈尔人的寇边,但是他们也只是在永平府和宣府镇那边打进来,并未真正深入到顺天府境内,对京师城百姓的冲击完全没有这一次大。
哪像这一次,蒙古人竟然突破了怀柔和密云,直逼到了顺义、平谷一线,这几乎就是要打到北京城下了,想起呼啸而来的铁骑,狰狞可怖的外族人,挥舞着马刀,手拿着皮鞭冲进城来烧杀抢掠,整个京师城百姓就再也没法坐得住了。
这陡然间京师城中各种流言谣言就开始一下子盛行起来了,加上从城外大量涌入的京郊士绅大户们也是唯恐天下不乱,翻弄着嘴皮子,夸大其词地描述那些蒙古人是多么的邪恶恐怖,似乎要随时随地都能化身妖魔鬼怪择人而噬,这种情形只能加重京师城内的士民们的恐惧感。
这种传递效应会不断的增强,羊群效应让所有人都有一种喘不过气来的压抑感。
实际上在朝中稍微懂些军务的官员反而没有太大影响,蒙古人就算是能打到京师城下又能如何?
巍峨雄峻的京师城便是强横如两百年前的瓦剌太师也先也一样只能折戟于此,灰溜溜打道回府,更别说现在边军精锐的大同军和宣府军已经大举进入顺天府,而察哈尔人也远不如那个时代的瓦剌人了。
但对于普通士民来说,哪怕是朝廷除了布告,他们一样会觉得这是朝廷在掩盖败局,是在安抚民心,相反,坊间随便一个流言都能让他们趋之若鹜,更别说本来也就有别有用心之人在其中兴风作浪了。
这也是永隆帝和兵部、礼部要半遮半掩的将三屯营京营惨败一事公之于众的缘故,因为这么大的事儿实在是瞒不过人,那溃逃的一两万人中虽然绝大部分逃到了永平府,小部分逃到了遵化被收罗起来,但是仍然有极少数通过各种渠道逃回了京师城,更别说朝中一样无法保密。
这等消息迟早要传开,与其被有心人炒作得沸沸扬扬甚至脱离实际,还不如借用《今日新闻》这样一个媒体平台来公之于众,起码现在《今日新闻》的口碑在京畿之地还相当好,通过这个报刊出来的新闻消息,更能为百姓所接受。
当然《今日新闻》也乐得能够借用这样一个机会树立起自身在京畿地区毋庸置疑绝对第一的行业地位,这也算是两利。
《今日新闻》也发布了内喀尔喀人在迁安城战败的新闻,但这却远不足以吸引京师城里百姓们的注意力,迁安城怎么能和京营相比?京营这是生活在京师百姓身边最亲近最直观的军队,是皇帝陛下的亲军,出征不敢说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但是起码也应当风光无比才对,怎么能一战之下就全数变成了俘虏?
《今日新闻》里并未提及京营大败被俘数万人的情形,但是这个消息一放出来,就有无数人自行脑补,然后还有无数人四处通过一些消息灵通人士打探核实,京营被蒙古人包了饺子的真实情况也就瞒不住了。
冯紫英还没有来得及出门,就已经被人堵在了家里边。
冯紫英回京的消息其实在昨日就传开了,但是真正发酵的还是冯紫英觐见皇帝,而《今日新闻》今日又刊载了永平民壮在迁安城下阻击内喀尔喀人大获全胜的消息之后。
得到这个消息的许多人都想来打探这个情况的真实性,毕竟在迁安城被永平民壮阻击大获全胜和京营大败被俘数万人这样两个截然不同的消息实在太让人不可思议了,好像应该是两个结果彻底反转过来才更让人觉得正常。
几大会馆,包括山陕、洞庭、龙游、安福、徽州等地会馆,纷纷来投贴求见,还有自然就是已经暂时解散大部分学员都已经转移到了京城中住下的青檀书院的学子们,以及冯紫英的这些同学们,另外就是像东平郡王、北静郡王这些武勋代表们,甚至连陈继先和仇士本都送来了拜帖,这可是以前从未有过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