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哲学(1 / 2)
“智慧愈增,痛苦愈多”,而深思于哲学的人,和佛教完全不一样,佛教是告诉人减少欲望,才能认识自我,无着相,一切都是虚假的,不存在的,这样就给人一种意识上安慰,不必要去深思熟虑,只需要减少人的欲望,而行精进。他的因果关系论,更是告诉了人种什么样的因,得什么样的果,故而人要修正己心,多做善事,这样才能回报,就算是没有回报,那做的善事,也算是精神上的一种回报,而最终他又给你设了一个彼岸世界,只要多行善事,死后便会到达彼岸世界,也就是最终心的归属之地,所以说这就是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即便是一个因果论,已经够把人装进去了。
而哲学是一门很精深的学问,很多人从中提出了不同的思想依据,有亚里士多德唯物主义论者,有柏拉图唯心主义论者,有朱熹理性主义论者,有马克斯无产主义论者,有孟子性善论者,有旬子性恶论者,一个人看到他们的思想体系,由自己的内心而产生依存,双方之间思想在相持对立,列举的观点都能令人心产生共鸣,最终争执不下,只得取一个中庸之道,使双方达成平衡,这就像是太极中的阴即是阳,阳既是阴,阴阳互化,达到双方平衡,若是阳盛于阴,或者阴强于阳,无法使其保持平衡,那么便会秩序错乱。而哲学的思想体系,无非是最终寻找一个维护人类社会发展的正常秩序,至于思考人究竟是从哪里来?
这就好比人去研究茫茫宇宙,研究的成果进行的无比缓慢,只得又转到介子空间上来了,正如“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天堂”,在这微小的世界中就没有存在文明吗?列文虎克用显微镜观察到的细菌犹如蛇一般乱舞,他们生存在人体内难道就不是一个文明吗?或者说人本身就存在一个强大的人体之中,只是我们渺小的像蚂蚁一样,根本察觉不到他的存在,对此我专门写了一篇有关蚂蚁王国的趣味短篇小说,不要在这里阐述。
(一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虽然对人性的内涵界定不同,在个体成善的途径上观点也不一样,但是他们却殊途同归,目的都是教人从善,使人达到理想的道德境界。
孟子的“性善论”是从正面激励人奋发向上,自觉向善的。孟子从人与动物不同的类本性人手阐述了人的本质,把人的食色之性排斥在人的本性之外,而把道德观念、道德理性看作人的本性,从而深化了对人的本性的认识,突出了人的善良本性。
在主体的道德修养中,孟子又强调了“为仁由己”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从而挺立起道德实践的主体性,鼓励主体好善恶恶、积极向上,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实现道德理想和人的本性。
(二荀子的“性恶论”是从反面激励人进取、去恶成善的。荀子强调了性伪之分,而把人之不可学、不可事、生而有之的自然本能之性定义为“性”。因为人的自然之性的质朴与粗糙,所以要加强后天的学习和改造。如果缺乏后天的学习与教育,人就不可能化性起伪,达到善良境界。
人只有通过学习,通过道德的训导、礼法的约束,才能对质朴粗恶的先天自然之性加以改造,去恶为善。苟子言性恶可以说是提醒人们认识到自己先天素质中的粗劣之处而不放松自身的修养与改造,从而造就完善的人格。
孟子提供了人性之善的内在依据和人天生具有的修己的可能性和主动性,忽视了人道德修养的必要性和被动性;苟子则强调修己的必要性和被动性,但却忽视了主体向善的可能性和主动性。
二者的相互补充恰好克服了对方理论上的片面性和不足。所以,孟子和苟子对于人性的揭示都是不完整的,他们虽互相对立,实为相辅相成。
(三唯心主义分为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把个人的某种主观精神如感觉、经验、心灵、意识、观念、意志等看作是世界上一切事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源与基础,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则是由这些主观精神所派生的,是这些主观精神的显现。
因此,在主观唯心主义者看来,主观的精神是本原的、第一性的,而客观世界的事物则是派生的、第二性的。主观唯心主义必然导致的唯我论,因为它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看作是个人自我的主观精神的显现和产物,实际上就是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只能存在于个人自我的主观精神之中,没有个人自我的主观精神,也就没有世界上的事物。中国宋明时期的陆王学派的“心即理”、“吾心即是宇宙”、“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英国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等观点,就是有代表性的、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和唯我论观点。
客观唯心主义是唯心主义哲学的两种基本形式中的一种。客观唯心主义认为某种客观的精神或原则是先于物质世界并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本体,而物质世界(或现象世界则不过是这种客观精神或原则的外化或表现,前者是本原的、第一性的,后者是派生的、第二性的。中国宋代程朱理学的“理”,古希腊柏拉图的“理念”,德国黑格尔的“绝对观念”,就都是这种作为世界本体的客观精神或原则。客观唯心主义的所谓客观精神或原则,实际上是把人的思维或一般概念加以绝对化的结果,是通过抽象思维把它们升华或蒸馏为不仅脱离人头脑并且脱离或先于物质世界及具体事物而独立存在的实体,同时还进一步把它们神化、偶像化。还有宗教也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四唯物主义: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越具有智慧的人,他的情感越来越丰富,他的大脑中便形成了一个独立的世界,他之所以会产生精神分裂或者精神病状,是因为他与现实之中发生的冲突,人是受周边环境和他人意识,和所获得的知识而转移的,我尊重每一个人的个性,和他们内心产生的思想,每个人有着独立的个性,思想也不同,我誓死捍卫每个人说话的权利。
尼采在他的第一部学术著作《悲剧的诞生》中,就已开始了对现代文明的批判。他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尽管物质财富日益增多,人们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自由和幸福。僵死的机械模式压抑人的个性,使人们失去自由思想的激情和创造文化的冲动,现代文化显得如此颓废,这是现代文明的病症,其根源是生命本能的萎缩。尼采指出,要医治现代疾病,必须恢复人的生命本能,并赋予它一个新的灵魂,对人生意义做出新的解释。他从叔本华那里受到启示,也指出世界的本体是生命意志。
尼采反对基督教对人心灵上的统治,他认为,欧洲人两千年的精神生活是以信仰上帝为核心的,人是上帝的创造物,附属物。人生的价值,人的一切都寄托于上帝。虽然自启蒙运动以来,上帝存在的基础已开始瓦解,但是由于没有新的信仰,人们还是信仰上帝,崇拜上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