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正德皇帝的思索(1 / 4)
李东阳被正德皇帝一句看似是疑问,但其实是质疑的话问懵了。
“这……”李东阳的大脑飞速运转,仅仅只是几息的时间,李东阳就想到了如何解答正德皇帝这个问题。
“陛下有所不知,这王资乃是今年才发迹的一介商贾,并不知道真正的治国之道。”
“王资乃一介商贾,他的一切财富都源自于商贾之道。”
“他商贾之道搜刮的民脂民膏越多,流离失所的百姓就越多,所以说不论王资救助了多少流民,也没用从根源上解决大明的流民问题。”
“所以说他王资不论再怎么赈灾救民,也只是将他依靠商贾之道搜刮的民脂民膏还给了百姓。”
“而只有陛下励精图治、任人唯贤,才能让大明的百姓真正的安居乐业,再创大明盛世。”
李东阳经过短暂的思考后,就给了正德皇帝一个答案,但很显然,正德皇帝不满意这个答案。
“哦,朕只是问达官贵人为什么不去救助大明的子民,朕可没问你这有的没的。”正德皇帝还是用很轻松如常的口气对李东阳说道“还请李少博不要答非所问。”
“请李少博帮朕解惑:京师外流民聚众,大明的脊梁都在做什么呢?”
李东阳也想到了正德皇帝非要刨根问底问为何京师内的文臣不救助流民,李东阳早就做好了一套“真实”的理由:
“陛下有所不知,京师里的达官贵人只是达官与贵人,并不是富足之人。”
“自太祖于洪武二十五年确立起永制后,大明官员的薪资就只能勉强维生,哪怕是正一品的大臣,月俸禄不过八十七石米。”
“哪怕一个正一品的官员一月不吃不喝,也只能养三五百的流民。”
“可大明又有几个正一品的大臣呢?”
“贵为六部尚书,也不过是正二品,月俸只有六十一石。”
“哪怕只有这点俸禄,还经常要折色。”
“陛下可能有所不知,现如今一贯钱的大明宝钞,只能买一斗的米了。”
“在如此情况下,大臣们日常也要吃穿用度,所以说京城的达官贵人都是贵而不富。”
“贫穷的达官贵人哪来的什么余钱去救助流民呢?””
正德皇帝听着李东阳的解释,表面上露出一副懂得的表情,内心深处则是更加抵触这些道貌岸然的文人了。
正德皇帝在心中想:“能建议朕开内帑救助灾民,你们怎么不能出点钱呢?”
李东阳话说道此处,其实就已经可以停下了,正德皇帝也明白了李东阳所表述的核心观点——官员们没钱,且微薄的俸禄在折色的发放手段下,就更少了。
但李东阳并没有停下他的三寸不烂之舌。
“反观他王资,他要是能拿出一千两来救助流民,那么就代表他依靠商贾之道赚取了不止一千两的民脂民膏,他的善心也是基于他的搜刮来到民脂民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