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 秘密议和(1 / 2)
不过,耿如杞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终究是没有斗过那些盐商。
明朝盐政之所以江河日下,主要是因为开中法实行后期出现盐引壅滞的现象。
边疆吃紧怎么办?加征盐引。
皇亲哭穷怎么办?加征盐引。
大兴土木怎么办?加征盐引。
等到崇祯时期,不仅税已经收到了清朝,加征的盐引也已经排到了百年后。
这么多盐引在盐商手中,却没有相应的生产力去供给,更没有市场销售。
直接导致了市场的盐引价格暴跌,也导致了制盐的灶户如果为了盐引制盐,必将无利可图。
所以私盐愈发兴起,官盐愈发衰微,一直占据大明财政的半壁江山的盐税不振,也是崇祯后期国库蹙迫的重要原因。
耿如杞此次巡盐,虽然从盐商手中拿回了一部分私盐未缴纳的税收,但仍然未能清理之前淤积数十年的大量盐引。
盐税的税基自然也未能脱离萎缩状态。
崇祯叹了一口气,无论耿如杞是因害怕权贵,还是昏聩无能,自己之后都不会再重用他了。清理盐政只能另找他人。
除了盐政以外,之前派遣去同林丹汗谈判的刘兴祚也陆续报回了谈判时的情况。
开始时林丹汗要价是三十万两,通过刘兴祚锲而不舍的砍价,最终达成协议的岁赏额度是二十万两。
但是分四年付讫,同时林丹汗每年进贡一千匹战马。
明朝初年时,一匹战马不过十几两银子,但明末战事频繁,原先的官马场又因为早些年同蒙古开发互市都被冲击倒闭,战马市价已经涨到了近五十两银子。
如此一看,双方倒也算是公平买卖。
更不用说,因为林丹汗现在急缺建筑材料,崇祯便做主把自己修建陵墓的名贵木材、各类石材运到大同充数,抵了第一年的五万两银子。
明朝皇帝按惯例都是从即位后修建陵墓的,崇祯继任后为了省钱一直没有开工,但一些前期材料已经进场了,正好他自己也用不着,打包出给林丹汗也划算。
至于互市,双方倒是都有这方面的需求,约定一年一次,提前申报的商人可以往返大同和归化城,听凭其贸易。
再到林丹汗最关心的归还人口,崇祯本不欲交人,毕竟日后防守应昌也需要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