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七章 晏殊问政(感谢读者我的名字叫欧欧打赏加更)(2 / 2)
因说道:“既如此,晏相不如让令郎和大哥一起读书……”
“晏几道,好呀,这小子诗词比他老爹还出色好像……”
赵昉眼睛一亮,暗自寻思开来,对于晏几道的生平他有过了解,婉约派诗词的扛鼎人物,《小山词》在后世可是大名鼎鼎。
虽然说晏几道一生潦倒,有他的性格缺陷问题,但不可否认他是个正直的人。
这是一个至情至性的痴人,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写出那样的诗词,他的好友黄庭坚,正是这样评价他的。
一个“痴”字概括了晏几道的一生,即便被人背叛了,他还认为人家是好人。
这样的人赵昉自然要拉一把,不为别的,就为了这样的人,是不会害朋友的。
他或许帮不了你什么忙,但绝不会为了自己而害你,对于蝇营狗苟的人来说,这样的朋友无用,可对正经的人来说,这样的朋友就弥足珍贵。
才华横溢还不害人,赵昉决定不改变他的性格,但可以告诉他人心险恶,护他一世安宁。
“大王对如今的官制如何看待?大宋冗官已成定局,新政推行这是绕不过去的一道坎,大王可有建议?”
晏殊的问题惊醒遐想中的赵昉,抬眼看去,大家都目光灼灼的望着自己,登时明白关键时刻到了。
晏殊提出这问题,表明他要摊牌了,到底是支持还是反对,这对范仲淹等人同样极为重要。
赵昉当然想过这问题,也有一整套成熟的体制可以供参考,后来大明那一套才是古代最成熟的体制。
当然大明的官制同样有缺陷,跟大宋一样重文轻武,这是不可取的,但也比大宋的制度完善许多。
至于满清的制度,其实大部分承袭了明代制度,只是多出一套满人的另外体制,而且更加专制,这是大宋所有人都不能接受的。
后世的共和制度,在这时代完全不可行,事物的发展是需要渐进的,一蹴而就只会撑死自己。
赵昉自然不会现在提及全面改制,这不现实,沉吟一下说道:“如今的吏治问题是素位尸餐者众多,这跟官员考核有关,转迁制度只看磨堪,而对政绩睁一眼闭一眼,造成大批官员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这对那些办实事的人来说极不公平,我认为应该改正。”
“这点大家都清楚,臣是想问冗官,而不是吏治。”
见他避开话题,晏殊马上指正说道,两眼紧盯着他,大有不说清楚不满意的模样。
赵昉呵呵笑道:“冗官问题如何形成,大家其实心知肚明,朝廷恩荫太多,只是现在改革这个,晏相觉的可行乎?阻力太大呀。”
“不错,臣知道阻力太大,但想请问大王,难道没有暂行的办法吗?”
晏殊紧追不放,大宋的冗官其实是自找的,科举完善在大宋朝,但大宋科举出身的官员,真心比例不如恩荫的多。
大宋恩荫变态到一个高官,可以恩荫子弟十几个,甚至连族人都被恩荫到,更有甚者连仆人也被恩荫为官。
这其中形成的利益,牵扯到所有中级以上的官员,加上祖辈高官的,形成一条巨大的利益链,谁敢动这个就会被群起而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