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1章 朝归倭附(卌二)内阁觐见(1 / 3)
朱翊钧才和刘平商量完南洋皇庄的一些事,外头传报说内阁诸阁老觐见。可能是八万顷良田的好消息带来了好心情,朱翊钧面带微笑地在西暖阁接见了众辅臣。
阁老们此来不为别事,正是为了刚才在内阁吵得沸反盈天的两件事:是否现在撤军;是否接受朝鲜内附。
这两个问题其实都能再细化一下。比如是否现在撤军,假如回答是撤军,那还好办,但如果回答是不撤,那就要再问一问:大军留在朝鲜是打算做什么?是要继续进攻倭国本土,还是要从此驻防朝鲜?
倘若是要继续进攻倭国本土,那么就得问原先的后勤运输线是否需要调整,如何调整?现有的兵力远征倭国是否够用,若不够又该从何处调拨?大军征战日久是否需要轮替,何时轮替,以何处之兵来轮替?战胜的奖赏是现在就“结”,还是等打完倭国本土再“结”?
倘若不是要进攻倭国本土,而是要留在朝鲜,那么就要问一问,协防朝鲜需要多少兵力?亦或者说将来在朝鲜再搞出一个班军制度,从全国各地征调人马轮番戍朝?
又比如说朝鲜内附的问题。倘若不同意的朝鲜内附,那也就罢了,大概有两种选择。其一是彻底放手,也就是大军撤回国内,朝鲜一切照旧;二是留驻部分军力,这就可以参考上述安排。
倘若同意朝鲜内附,这个问题就更复杂了一些,其中至少包括如下几条:
其一,朝鲜的行政体系该如何搭建。这里包括是否在朝鲜建立布政使司,是否设立都司或者行都司,是否需要设置单独的总督、巡抚——说起来,巡抚似乎应该单独设置,但总督是否要由蓟辽总督兼任?
其二,朝鲜王李昖应该如何安排。朝鲜国王虽然是一国之君,但是按照大明的礼仪制度,他在大明国内的地位并不是类比亲王,而是类比郡王。亲王、郡王的嫡庶子孙都有“视一品”或“视二品”,但他们本人都是超品,且成年必须之国。[注:之国,前往封地。]
李昖当然是成年人,那就意味着必须给他找个地方之国,换句话说得先给他找块郡王级别的封地。
朝鲜三千里江山,换来大明最多一府之地,这买卖对于大明来说当然很划算,何况大明的王爷们现在并没有真正的封地管理权,相当于大明只需要给李昖找一块相应的食邑。那么,这封地究竟安排在哪,内阁需要作建议,皇帝则需要圣裁。
其三,朝鲜臣子在内附之后怎么办。朝鲜两班,武将也还罢了,那文官与大明看似选拔规矩相当,其实根本不是一回事。
大明要考个进士那是真的难,因为就算你爹是阁老,由于进士考卷会公布天下,所以也很难作弊——某种程度上来说全天下的读书人都是监督者。除非你事先得到了考题,那倒有机会提前准备好文章。
然而按照规定,会试考官是皇帝临时任命的,这些考官们在接受任命之后,立刻就要进入礼部指定的地方与世隔绝,然后商议出题目报呈皇帝。
接下来,凡是涉及决定题目和印发考卷者,理论上除了皇帝本人之外,所有人都要与世隔绝,直到开考……总而言之,有一大堆相应的规定让人难以舞弊。
而且在这一基础上,朝廷对仍然可能出现的科举弊桉也都极其重视,像原历史上张居正那样,能给儿子安排三甲名额的情况几乎可以说绝无仅有——毕竟人家自己也说了嘛,“吾非相,乃摄也。”
然而朝鲜两班中的文官就不同了,虽然看似也都出自科举,其实有各种各样的办法让他们轻松考取。这些事前文有述,就不再赘言。
这样的文官,在大明朝廷的文官们看来自然是不足取的,但是考虑到朝鲜刚刚内附,为了稳定考虑,这些人一时肯定还得先用着。那么,如何任用,任用到什么时候,就都需要仔细商议了。
其四,朝鲜上层虽然大多都通汉文,可是下层百姓却不然,这一点肯定是需要改变的,但如何取改却是个难题,同样需要议论出个章程来才行。
总而言之,林林总总许多事,每一件都是需要好好商议的。毕竟大明并没有统治殖民地的传统,朝鲜一旦内附,那也肯定是按照本土来对待,各种规章制度的施行都不得不慎。
得亏了朱翊钧现在这会儿心情不错,耐着性子听王家屏领衔内阁把这些问题一条条说给他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