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三位名相(下)(1 / 4)
寇莱公
不知大家看过电视剧《杨门女将》、《寇老西儿》和《大宋奇案?狸猫换太子传奇》没,这些电视剧里都出现了同一个历史人物,那就是寇准。根据历史记载,寇准(961—123年,字平仲,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氏,所以人称“寇老西儿”。借助《宋史》、《中国宰相传》、《中国历代冤案》等史料,我们从生平经历、主要功绩、轶事典故、文学作品等四个方面,来认识一下宋真宗时代的第二位名相——寇准。
名门望族。寇准出身于名门望族,他的远祖苏岔生曾在西周武王时任司寇,因为屡立大功,被赐以官职为姓。寇准的曾祖寇宾、祖父寇延良都是学识渊博之士,但均因生逢乱世,未能出仕。他的父亲寇湘,博通古今,擅长书法绘画,曾于后晋开运年间考中进士甲科,应召担任魏王记事参军。门第显赫,书香熏陶,寇准自幼便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相传,在寇准七岁那年,父亲带他攀登华山,开拓眼界,磨练意志。当父子二人登上华山,极目远眺之时,寇准眼见八百里秦川尽收眼底,诗兴大发,脱口成诗《咏华山》: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此诗虽然只有短短的二十字,却成了历代咏物诗的典范。《咏华山》语言浅显,寥寥数语,就将华山的雄伟峭拔、气象万千,表达得淋漓尽致,曲尽其妙。咏物诗多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这首诗或许也蕴藏着少年寇准敢与华山比高低的内心追求。少年时代的寇准,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十四岁时已经写出了不少优秀的诗篇。十五岁时已经开始精心研读《春秋》、《左传》、《公羊传》等经典著作。
初入仕途。太平兴国五年(98年,十九岁的寇准考中进士,并取得了参加宋太宗殿试的资格。当时,宋太宗非常喜欢录用中年人,认为年轻人缺乏经验,有人就劝寇准虚报年龄。寇准非常郑重地说到:“我刚刚准备踏上仕途,怎么可以欺骗陛下呢?”由此可见寇准的诚实正直。在殿试时,寇准凭着满腹经纶,博得了宋太宗的赏识,授官大理评事(虚衔,实任归州巴东知县。旋即任大名府成安知县。后来,他先后历任盐铁判官、尚书虞部郎中、枢密直学士等官职。
扯衣进谏。寇准为人刚直不阿,每次向太宗进言都从朝廷的大局出发,大胆地陈述自己的见解。端拱二年(989年,寇准上奏殿中,由于寇准言辞激烈,忠言逆耳,太宗听不进去。宋太宗离开龙椅,转身要回内宫。寇准突然上前,扯住太宗的衣角,劝他重新落座,继续进谏,直至事情解决才罢。事后,太宗对寇准十分赞赏,对左右大臣说:“我得寇准,如唐太宗得魏征尔!”一箭双雕,既赞扬了寇准,又抬高了自己。
揭露黑暗。淳化二年(991年春天,全国多地发生旱灾。宋太宗召集群臣,询问旱灾原因和时政得失。大臣们大多认为是天灾而已,寇准却说:“《洪范》里讲,天人合一,上天和人就如人和影子一样,是可以相互感应的,这叫天人感应。大旱的发生是因为朝廷刑罚不公。”宋太宗闻言,非常生气,转身离去。过了一会,太宗单独召见寇准,询问刑罚有何不公。寇准说,希望陛下把二府的官员全都召来,我要当着他们的面说,太宗同意,立刻将二府长官王沔等人召来。面对宰执大臣,寇准严厉斥责到:“前不久,祖吉、王淮二人徇私枉法,私自受贿。祖吉所受贿赂数目极少,却被判处死刑;王淮监守自盗,侵吞国家财产多达千万,却因为是参知政事王沔的弟弟,就只受杖刑。事后照旧为官,请问陛下,难道这不是刑罚不公吗?太宗当即质问王沔可有此事,王沔心虚,连连点头,叩头谢罪。太宗大怒,将王沔撤职,给寇准升官为左谏议大夫、枢密副使。因为寇准的揭露,除去了贪官,挽救了人命。
路遇疯子。淳化三年(992年的一天,寇准与好友温仲舒一起骑马外出。突然,一个疯子跑到马前,倒头便拜,口中大呼“万岁”。寇准不拘小节,并未放在心上。不料此事被枢密院长官张逊得知,而张逊和寇准关系不睦,张逊就想借题发挥,利用此事把寇准排挤出枢密院。张逊指使自己的心腹王宾向太宗告发此事,并且添油加醋,说什么寇准的非分之心已经昭然若揭云云。宋太宗看到奏章,传讯寇准,斥责他居心叵测。面对陷害,寇准头脑清醒,为自己辩解到:“这是有人故意陷害,请皇上试想,狂徒跪在臣和温大人两者马前,可为什么王宾却独奏臣有罪呢?”因为此事,寇准被贬为青州知府。
助帝立储。淳化五年(994年,宋太宗已经进入生命的最后阶段,被立太子的事情搅得心绪不宁。此时,他想到了寇准,便将寇准从青州召回。寇准入见时,宋太宗掀起自己的裤子,让寇准看自己的腿伤。并且埋怨到,爱卿怎么才来呀!寇准答道,陛下不召见,臣岂敢私自进京。太宗单刀直入地问道:卿看朕的诸子中,谁可以继承大统?寇准回到:陛下为天下选择主人,不能受后宫嫔妃的影响,也不能同身边的宦官商量,更不能听命于朝廷大臣。如此大事家事,只能陛下自己拿定主意,做出抉择。不得不佩服寇准的高明,他把太宗踢过来的球又踢了回去。太宗低头沉思良久,屏退左右,再次问寇准到:元侃可以吗?寇准心中暗喜,就顺水推舟地说:知子莫若父。陛下既然认为襄王可以担当大任,就请赶快决定吧。第二天,宋太宗宣布襄王赵恒为开封尹,该封寿王,并立为皇太子。
澶渊退敌。需要说明的是,此部分内容已在本书的“澶渊之盟”一章详细叙述,所以此处只做简单讲述。咸平六年(13年,寇准与毕士安同日拜相。景德元年(14年九月,辽圣宗耶律隆绪和他的母亲萧太后,亲率2万大军,从幽州出发,浩浩荡荡,侵略宋朝。边境的告急文书一日五至,朝中的大臣们惊慌失措。参知政事王钦若是江南人士,主张宋真宗迁都金陵;枢密副使陈尧叟是四川人,提议真宗逃往成都。朝中大臣,只有寇准和毕士安坚决主张抵抗。当宋真宗询问寇准的意见时,王钦若和陈尧叟恰好在场。寇准假装不知,故意对真宗说到:“是谁让陛下迁都的,其罪可诛!”陛下神明威武,武将文臣团结一致。如果陛下能够再次亲征,敌人自然就会望风而逃。若陛下不想亲征,可以派出奇兵,骚扰敌兵,坚守城池,消磨敌人的士气,使敌人疲惫不堪。如此,亦可取胜。反之,如果皇帝抛弃太庙,远迁楚蜀,则人心尽失,敌人必然乘虚而入,天下危矣!因为寇准和毕士安的坚持,真宗打消了迁都的念头。
十月,辽兵攻克祁州,经过贝州,直扑澶州城下。如此一来,河北大片领土丧失,都城汴京也完全暴露在辽国骑兵的威胁之下。在寇准的再三督促下,怯弱的宋真宗终于决定再次亲征。真宗让雍王留守京师,在文臣武将的陪同下起驾北上。到达韦城时,辽军日益迫近的消息雪片似地从前线飞来,真宗感到害怕,竟然又动摇起来。寇准提醒真宗,大敌压境,四方危机,只可进尺,不可退寸,进则士气倍增,退则万众瓦解。宋真宗无奈,只得继续前行,终于到达澶州。北宋时,黄河从澶州流过,将澶州一分为二,即北城和南城。当时辽军已经兵临澶州北城下,真宗不敢过河。寇准督促真宗过河,真宗犹豫不决。寇准就找到殿前都指挥使高琼,让他去劝真宗。高琼面见真宗,劝真宗到:陛下大可大胆过河,杨延昭、杨嗣、王超诸将已经率领重兵分守河北各镇,李继隆、石保吉等诸将也已排兵布阵,迎击辽军,其他勤王之师也纷纷到达。枢密院事冯拯呵斥高琼太过鲁莽。高琼反驳到:你身为两府大臣,却只会写些文章。如今我劝皇上出征,你却责备我无礼,你有本事,何不“赋诗退敌呢?”高琼命令士兵将真宗架上御驾,扬手给了拉车马匹几鞭,御驾直达澶州北城。真宗登上澶州北城城楼,接见众将,巡视一番。城下士兵见到皇帝的华盖,欢声雷动,山呼万岁,声传数里。真宗巡视后,仍回澶州南城行宫,让寇准留在北城,全权负责指挥作战。宋真宗心中忐忑,私下派人探视寇准的举动,下人回报说,寇准和杨亿等在城楼上喝酒下棋,镇定自若。真宗见寇准淡定从容,成竹在胸,也就不再恐慌。
自从辽国入侵,各地军民英勇抵抗。辽军虽然号称2万,但却孤军深入,供给线太长,粮草不继。在辽军攻打澶州的过程中,发生了一件影响战争走向的大事。辽军先锋萧挞览在带人侦查时,被宋将李继隆的部下张环用“床子弩”射杀,辽军先锋的阵亡,极大动摇了辽军军心。萧太后见战场上捞不到什么便宜了,便想通过谈判获得利益。另一方面,宋真宗对战争也感到恐惧,也想早日结束战争。因此宋辽开始议和。辽国派出了望都之战中俘虏的宋朝大将王继忠为代表,宋朝派出了议和使曹利用作为谈判代表。辽国提出议和的要求是,宋朝应该归还后周时期周世宗柴荣夺得的“关南之地”,即瓦桥关、益津关、淤口关及其以南的瀛洲、莫州两州。宋朝的条件是,割地绝对不会答应,只要辽国退兵罢战,可以每年给辽国一些银绢。最后双方妥协,达成和议:双方罢战,宋辽结为兄弟之国,宋朝每年给辽岁币银绢三十万两匹,双方开放边境,自由贸易。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澶渊之盟”。
蒙冤遭贬。澶渊之盟,寇准居功至伟,但逃跑派王钦若对寇准却恨之入骨。这是因为寇准不仅当着他的面向真宗告他的状,而且还在澶渊之战时把他派到天雄军前线和辽军作战。一次退朝之后,真宗目送寇准离去。王钦若乘机对真宗说到:陛下这么敬重寇准,对他言听计从,是因为他对国家有功吗?真宗点头肯定。王钦若说到,我想不到陛下竟然有如此看法。澶渊之役,陛下不以为耻,反而认为寇准有功。宋真宗一愣,问他原故。王钦若说,城下之盟,春秋时期的小国都以为耻。而澶渊之盟,其实就是城下之盟,陛下难道不以为耻吗?王钦若见真宗面露不悦,接着说到:陛下听说过赌博吗?那些赌徒在钱快要输完时,就会穷其所有,把剩下的一切都押上去,输赢在此一局。这就叫“一掷”。澶州之战时,陛下不过是寇准的“孤注”罢了,您被寇准玩弄于股掌之间,您还殊自不知呀!
从此,真宗开始逐渐疏远寇准。景德三年(16年,寇准罢相,出任陕州知州。正在此时,张咏从益州(成都返京,路过陕州,寇准将其迎入州衙,设宴款待。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寇准对张咏说:“多年不见,不知老友有何见教?”张咏略一沉思,缓声说到:“《霍光传》不可不读啊。”待到张咏离去,寇准立即回府,秉烛夜读《霍光传》,当读到“不学无术”时,就把书扔在一边,笑到:“难道这就是张公要教训我的话吗?”后来,寇准又奉调天雄军。辽国的使臣路过大名府,对寇准说到:“相公德高望重,却不在中书任职,这是何故?”寇准幽默到:“朝廷无事,圣上派我掌管大宋北门锁钥。”在寇准担任地方官期间,宋真宗在王钦若和丁谓等奸臣的蛊惑下,装神弄鬼,东封西祀,朝堂之上一片乌烟瘴气。
天禧三年(119年,丁谓邀请寇准回京出任宰相,以便假借寇准的资望为自己的权势服务。正在此时,在寇准任长官的永兴军境内,巡检朱能与真宗的内侍周怀政合谋,伪造了真宗朝的第四封天书。他们向寇准汇报说,在长安西南的乾佑山中发现了上天赐予的天书。真宗闻听此事,欲得天书,就晓谕寇准进献天书。寇准左右为难,本来他是不信天书的;但是作为政治家的寇准又不甘寂寞,还想入朝为官,实现自己经天纬地政治才能。在权力的诱惑下,寇准听从了女婿王曙的怂恿,携带天书,入朝进献。真宗大喜,亲自迎接寇准,并拜寇准为相。寇准为相期间,向真宗推荐了丁谓,不想后来丁谓恩将仇报,反而陷害打击寇准。据说起因是,在一次宴会上,寇准的胡须上沾上了汤羹,丁谓马上起身为寇准擦拭胡须,成语“溜须拍马”就来源于此。本来丁谓是一片好心,不料寇准对他正色到:参知政事,乃朝廷重臣,却为别人擦拭胡须,成何体统?大家的目光全都聚集在丁谓脸上,丁谓顿感无地自容,心中暗想,好你个寇准,我对你毕恭毕敬,你却给脸不要脸,咱们以后走着瞧!
寇准得罪了王钦若,得罪了丁谓,后来又得罪了皇后刘娥。据说,刘皇后的娘家人狗仗人势,依靠刘皇后的权势,横行乡里,强占别人的盐井,做了很多违法犯罪的事情。但是真宗碍于皇后情面,本想宽宥皇后家人,寇准却坚决严惩,刘皇后心中对寇准非常恼怒。后来,寇准与杨亿密谋让太子监国,事情被杨亿的妻弟张演酒后泄露,刘皇后忍无可忍,劝说真宗罢免了寇准的宰相,封寇准为太子太傅、莱国公。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正在此时,太监周怀政联络同党,企图发动政变,斩杀丁谓,复相寇准,拥立太子即位,让真宗当太上皇,废掉皇后。政变前夜,客省使杨崇勋临阵倒戈,向丁谓告发了政变企图。丁谓连夜化妆打扮,穿上女人的衣服,乘坐女人的轿子,找到同党曹利用商量对策。第二天清晨,丁曹派兵包围了周怀政的住处,周怀政被俘自杀。丁谓乘机诬告寇准,说寇准也参与了政变,寇准被真宗和皇后逐出京城。以上情节,在本书的其他章节也会涉及。
客死雷州。寇准被贬,离开京城的那天,大臣们害怕丁谓,都不敢前去送行。只有王曙,也就是寇准的女婿,为自己的丈人饯行,场面非常凄凉。参知政事李迪闻听此事,公然宣布与丁谓不共戴天,甚至用笏板追打丁谓。寇准先是贬为相州(河南安阳知州,尚未到任,丁谓擅改旨意,又将寇准贬为道州(今湖南道县司马。官场险恶,寇准终于被政治斗争的漩涡吞没。在道州任上,寇准并未懈怠,每天清晨,升堂理政。公务之余,寇准研读史书,手不释卷。此时的寇准,心潮汹涌,仍然热血沸腾,真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他依然怀着忧国忧民的政治情怀,经常翘首北望,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还能入朝,施展自己的才学抱负。一年秋天,天高云淡,萧萧落叶,寇准已经知道,自己的北归已然成为梦想,挥斥朝堂也只能是美好的回忆了,他心绪难平,遂赋诗一首:
萧萧疏叶下长亭,云淡秋空一雁经。
惟有北人偏怅望,孤城独上倚楼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