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七章 国有私有(二)(1 / 2)
文人之所以会在历史进程中压过武人,有其必然性。因为文人三年一科举,武人却很难三年一战争。
这就导致优秀的人才集中涌向更容易出人头地,容错率也更高的学文道路上。
武人却因为十年、二十年不遇战争,人才断代,后继无人,慢慢失去了战斗力。
好战必亡,但,忘战必危。
所以,实行军、政分开。让喜欢武事的人有自己的晋升渠道,让喜欢文治的人有自己晋升的空间。让军、政两条线,互不干涉,别胡扯后腿。
后期还有许多细节需要调整,暂时不论。
之后进行第二项议程:田地分配。
军功授田制度已经颁布很长时间,许多将领和士兵也都建立功勋,到了足够封赏的程度。但是至今迟迟无法兑现。
也就是现在梁山不断打胜仗,大家都在憋着劲建立新功,这个问题才不突出,但这个问题迟早要解决。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既然发现了问题,就必须提前谋划,不能等矛盾压制不住了才去解决,那就太丢分了。
二十级军功授田中,前七级爵位,分别授田150、200、300、400、500、700、900亩。
可以在中央直属辖区内授田,以达到树立榜样,激励人心的目的。
从第八级爵位开始到二十级彻侯,授田就变成了2000亩至10万亩,则必须在安东都护府、北庭都护府、西域都护府、安南都护府等地受封。
彻侯以上,则是公侯伯子男等开拓诸侯,封地必须在中华文明圈以外。
现在大家建立的功勋基本都在七级以下,所以,晁盖准备将新复种的180万亩田地统一收归国有后,拿出90万亩作为军功田,奖励给建立功勋的将士,负责后勤有功劳的文臣也可以分润一点功勋。
剩下90万亩按照每1万亩安置500户的标准,建立90个集体农庄,由受灾的无地农民集体耕种,集体劳动,吃大锅饭。以后受伤无法继续从军的士卒,可以安排进集体农庄,担任民兵队员进行养老。
晁盖没有将全部土地国有的打算,因为过度的平均,必然引起过度的懒惰。但适当的平均,却能激起大家的斗志。
众人听完晁盖的分配方案,武将们自然高声叫好,他们自己可以分到土地,军中受伤的退役士兵也有了安身之所,自然大力支持。
文臣也有土地分润,也没人反对。
这就是新生皇权的好处,新崛起的势力团体大都是一群穷光蛋,土地改革并不触碰他们的原有利益,相反,他们还鼓动支持进行改革以分润好处。谁敢阻拦改革,他们就敢动刀杀人。
王莽这种文人,幻想通过不流血的改良来实现梦想,本身就是一种文青病。他自己的家族和他的那些支持者们本身就是大地主,王莽固然情操高尚不惜牺牲自己也要救助天下百姓,但是他的家族和政治盟友们不想啊,结果支持者都变成了反对者,王莽最后成为孤家寡人,凄惨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