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7参观铸币厂(2 / 3)
历史上,无论金币还是银币,按铸造工艺都可划分为两种,一种是人工打制而成的货币,另一种是机器压制而成的货币。
而铸币长期在人们手中流转,往往出现磨损,造成金银含量损耗。不过,这并非造成币值不稳的罪魁祸首,真正的问题出在人身上。
在当时的英国,打制铸币还比较粗糙,货币的边缘也不够平整,这给一些人带来了发财的机会。
他们将铸币边缘偷偷削剪下来,待这些“边角料”日积月累达到一定数量后,再铸成新的货币。
机制货币要“掺水”就更容易了——换个略微小一点的模具并不困难,这些形形色色、足值或不足值的货币充斥市场,且均以法定面值流通。
久而久之,重量和成色都达标的优质铸币大多被人们私藏起来,市场上充斥着“缩水”的货币——这就是“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混乱的交易秩序任谁都无法忍受。不过,受限于生产力及货币认知水平,英国王室即便有心解决,也没有太多办法,唯一看起来靠谱的选择就是重铸。
“1696年至1699年大重铸”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鲁斌依稀记得牛顿就是在那会儿担任的皇家铸币厂厂长,不过真正解决金银币损耗的问题,还是到1787年,英国商人博尔顿(注决定用自家的铜矿和蒸汽机铸造铜币,给自己的工人发工资……
……
(注:1773年,英国发明家詹姆斯·瓦特还处于人生低谷中。为了改良蒸汽机,他负债累累,而他的投资人便是这位名叫马修·博尔顿的伯明翰的富商。
近1年的研究之后,第一台高压联动蒸汽机,也就是后世所称的“万能蒸汽机”于1782年问世了。
这部功率提升了四五倍、采用了新型汽缸活塞的机器,让曾经几乎找不到应用场景的蒸汽机从此有了用武之地。
随着生意越做越大,博尔顿不仅自己开了一家名叫“soho”的金属加工厂,而且还成了一家铜矿公司的股东。
1787年,一个大胆的想法萌生了。博尔顿决定用自家的铜矿铸造铜币,给自己的工人发工资。
这种新代币铸造全过程均采用蒸汽动力,不仅圆度完胜包括皇家铸币在内的各种货币,而且图案设计也更加精美。
最关键的是,这种新的冲压技术在当时可以确保硬币几乎不可能用其他工艺仿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