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1章 再一次调整中枢地方(2 / 3)
诸大使下设:佐官佥事(正六品)、经历(从六品)、都事(正七品)、检校(从七品)、照磨(正八品)、主簿(正九品)、文书(从九品),下设逐级吏员。
然后对州府县也进行配套,核心是官数量少点,但是吏员数量却多了很多。
有点类似于后世的公务员体系。
地方上的变动不算太大,最大的变动就是废掉了一堆的转运衙门,然后将权利进行进一步的集中。
比如都转运盐使司、盐课提举司这两个衙门没了以前的权能,前者负责产地盐业的产出巡查,课税没他的事情了。
后者负责全国范围内寻找产盐地。
这么做,也是发出了信号,朱厚照准备对盐课进行调整了。
有可能会变成类似于茶业的包税制也说不定。
接着之前朱厚照弄出来的一堆县官,最后还是放弃了,之前还存在的县长,现在统一并为知县(正六品),而县令、县长等等,则改为专门负责某一房的县丞(从六品),直接与府七署或者省七厅对接,但又要听知县的话。
然后各房佐官为县令(正七品)、各个主要负责头子为主簿(从七品),并且根据职责不同设置下属官员。
比如礼房设县教谕(正八品)、县教导(从八品)、县司业(从八品)、学校校长(正九品)、学校督导(从九品)、教师(吏员)不等。
刑房设县判令(正八品)、判长(从八品)、司狱(从八品)等等。
兵房设武备使(正八品)、总教官(从八品)、督导使(从八品)等等。
凡此种种,不多赘述,但已经算是给大明基层组织改得面目全非。
至于官员反对不反对,反正现在没人反对,因为朱厚照统一给官员升品轶,升俸禄。
并且扩大了官员系统,自然需要大量的官员填补。
这就让更多年轻人有希望得到晋升了。
然后是中枢,内阁——七部(吏户礼兵行工农)、九卿(太常寺卿、太仆寺卿、光禄寺卿、翰林学士、鸿胪寺卿、国子监祭酒、苑马寺卿、尚宝司卿、税务总局)。
军事上:镇国府——军区——分军区。
都司——兵备道——乡镇。
督察上:都察院——巡按——都御史——御史。
立法上:大理寺,下设宪法、民法、刑法、商法等等诸司,现在正在负责诸部法律的修订。
然后还有一些平行衙门,比如太学府、太医院、通政司、中书科、行人司、钦天监、上林苑监、教坊司。
至于僧录司和道录司,现在已经划归宗人府祠部令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