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花果山(2 / 3)
前后不到一个星期,刘烨就在丰溪河畔建成了水泵房。比碗口还要粗的水管绵延两公里,一直达到野猪垅的顶端。
看到源源不断的河水在山间耕地流淌,有点脑子的都知道,这么多的耕地,就算种水稻,那也是旱涝保收。
刘烨给野猪垅取了一个很好听的名字:花果山。包括野猪垅两侧的山地,总共有四百多亩的耕地,并没有用来种水稻,而是种起了柑桔、板栗等水果。
花果山上插满了红旗,参加劳动的村民全都是按照标准,三块钱一天。以工计劳。
更让村民叫绝的是,刘烨的工钱当天劳动,当天兑现,绝不拖延。这在一程度上刺激了劳动热情。
不到半个月时间,花果山上种满了树苗。
刘烨留下了十名劳动力,作为花果山的工人。一年到头负责花果山的灌溉、施肥和修剪枝丫。
家里的固定电话突然响起。
对方是个年轻人。
“刘总,我是报社记者谢强,想明天来报道一下土地流转、规模经营的事情。希望你能配合一下。”
“好,我在家等你。”
谢强对于刘烨的燕子坳并不陌生。刘烨弄不明白的是,历经挫折的野猪垅开发,究竟是通过什么渠道,让报让的记者都知道了。
随谢强记者一起来的,不但有郑水生,还有苏书海。
郑水生走在最前面,满脸笑吟吟的样子。看得出来。他的心情很好。刘烨所做的事,都是给他这个镇党高官脸上贴金的。
谢强先是给花果山来了一个全景,又拍了十几张特写图片,接下来便是文字采访。凭刘烨的口才,仅花费了半个小时,就把事情给讲情楚了。
谢强合上笔记本,满脸微笑地说道:“郑书记,苏书记,刘总,我给你们三个人再拍一张合照。”
随着镁光灯的闪动,三个人的美好定格在相片上,还登上了第二天的头版头条。
就在很多人还在探索如果联产承包的时候,刘烨抢先一步,大搞土地合理流转和集约经营。
原本需要消耗全村180多名劳动力的农业生产,事实上只需要二十多人,就完成了相同的工作量。剩下的一百六十人全都转移就业到刘烨的工业企业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