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有蔓草(1)(3 / 4)
当年高祖刘邦定鼎天下,纵然高祖雄才大略,但不可改变的就是他并没有多少学识,具体到经济庶务,可以说是一窍不通——偏偏就是这样一个君主,却能够随意决定一个国家的金融。
秦代使用半两钱,高祖改十二铢的半两钱为三铢钱。这大小重量改了,币值却没有改...傻子都知道这样做会出什么事!谁会愿意用这种钱?
吕后时期对这个金融政策有过纠正,其中用什么重量的铜钱倒还在其次,关键是吕后禁止私人铸币。有了这一条,朝廷推出的钱币才算是真正能够占领市场——汉武帝中期推出了五铢钱,五铢钱确实有它的优势,比半两钱轻,利于交易使用。同时又比三铢钱、四铢钱重,价值上更优。但如果没有配合着禁止私人铸币,五铢钱一样要死!
比主流钱币轻?市场根本不会接受!比主流钱币重?到时候就会上演劣币驱逐良币的大戏。掌握着金钱的私人铸币商人会回收大量朝廷发行的钱币,只需要回炉一番,滚滚的铜水就会变成更轻的私铸钱币...还有比这更简单的赚钱方法吗?
这样一来,朝廷改革钱币就成了一个笑话,同时还会不断亏钱!
本来到吕后时期还是很好的,但是到了文帝时期,私铸的口子又打开了...不是不知道放任私人铸币对朝廷来说不是好事,只是很多事情是很复杂的,其中利益关系纠缠。在多种选择里选了这个,确实留下了隐患,可在当时也达成了孝文皇帝稳定朝堂的目的。
这个政策也延续到了如今。
刘彻想搞四铢钱?没问题!其实在陈嫣看来后来的五铢钱和现在的四铢钱又能有多大的区别呢?五铢钱重一些,推广的时候可能容易一些,但也仅此而已。如果时间足够,四铢钱最终也能流通天下!现在市场上还是三铢钱占主流呢,这找谁说理去?
问题的关键是‘私人铸币’!只要私人还能够合法铸币,无论是那种钱币,陈嫣都不看好。
陈嫣将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窦婴半阖着眼想了想,最终摇头:“你在经济庶务上实在是通透过头了,如今朝堂上大司农也远不及你...只可惜...你若是个男子——陛下也有过此等感慨罢?”
窦婴有时候也会想,如果陈嫣是个男孩就好了。如果是那样,说不定他也不执着于朝堂了,转而全力培养陈嫣...他没有做到的事情,全都可以托付给这个学生。但,这终究只是一种美好的想象。
陈嫣胡乱点头:“是如此叹过两回...他不过是手上人不够用了,到处打主意呢!”
她没把这件事放在心上,说实话,汉武帝一朝的大臣风险也挺大的。
凭良心说,刘彻在对待臣子上并不能说有多刻薄,甚至连刘氏的平均水平都没有达到。如果单以前面几位汉家天子的水平来说,他算是其中比较好的了。
但,这种事情其实是对比出来的,本质上刘彻依旧不是一个好老板。
主要的问题是,刘彻的性格其实是很情绪化的。简单来说,一个臣子,他喜欢、他相信,那就没问题了,就算全天下的人都反这个人,他都能保住此人。但如果一个臣子他有意见了,完了,那就一切结束了。
历史上也是如此,对于他喜欢的人,他是真能优待!
以霍去病为例吧,真心特别欣赏,然鹅,人家英年早逝。大概也是因为死的早,留下的都是美好的回忆(不知道为什么,觉得这个说法gay gay的),所以刘彻对霍去病相关的一切都是大开绿灯的。
没了霍去病,就优待霍去病的弟弟霍光,最终霍光竟然混到了汉武帝后期最重要的臣子之一,汉武帝之后成了顾命大臣,甚至能行兴废皇帝之事!说这个男人决定了汉武帝之后的汉家江山走向,绝对不为过。
霍光本身有过人之处这并不假,但他这样的人,天下并不缺!说到底,还是他兄长的遗泽太重。
还有一个更明显的例子,李夫人!因为喜欢李夫人,又因为李夫人红颜早逝,所以留下的都是美好的回忆(不知道为什么,总觉得这剧情十分相似),所以刘彻对李夫人的兄弟格外优待。
李广利算什么?不过是一阊门出身、不学无术之辈!然而就是这样,还是让他去军中任事。
必须要说的是,汉代可没有文贵武轻的传统,某种程度上来说,武官很多时候是要压倒文官的!而且沙场上容易立功——刘彻当时分配给李广利的工作都是最简单,摆明了就是让他跟着大军去蹭功劳。
然而就是这样,李广利也是扶不起的阿斗,刷战功刷了一圈,然并卵,连蹭都蹭的不算成功!
就是这样,刘彻还是亲手扶他上位,举国之力支持,好不容易打下了大宛(这个支持力度,以当时大汉和大宛的力量对比,随便哪个武将都能成功了),得封海西侯,‘名正言顺’地坐上了武官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