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浮出水面(2 / 3)
第一,这两个人资历浅、威望低,他们在禁军的根基还不够深,即便是现如今掌着兵,但让士卒跟着他们去造反,目前他俩还没有这份号召力。
第二,从朝廷规制上说,范质、王溥、魏仁浦三人既是宰相又掌管枢密院,赵匡胤、韩通平时只能坐办公室里处理处理政务、管理一下训练。
军队的调动是他们是无权处理的。假如真遇到战事,这两个将领是不是一定就能领兵出征,最后的拍板权也还在范质他们三个人手里。
再加上还有一个出身职业军人的大佬吴廷祚辅助范质等兵事,赵匡胤、韩通很难有空子可钻,懵逼三个文臣宰相。
第三,赵、韩二人在朝堂和地方影响力都极为有限,他们年轻且一直在军队任职,与政务系统的官员不熟悉。同时,二人都是被柴荣这些年飞快提拔起来的,那些就在地方的老牌藩镇大佬从骨子里是看不上这两个“走狗屎运”的小年轻。
这就意味着,他们即便想要造反会面临很多实际的困难,同时还要非常担忧各地藩镇的不满与反击。
第四,也是很重要的一条。赵匡胤、韩通二人虽然掌兵,但却相互制衡。殿前司和侍卫司的力量基本半斤八两,赵、韩谁都不敢在尚未控制住对方军队的情况下,贸然行动。
这也是柴荣为了防范两个实际掌兵的人造反,所设计的最后一道保险。
在这样的情况下,赵匡胤就竟是怎么突破层层阻碍,最后造反成功的呢?破局的关键点在哪里呢?
很多时候我们都说,制度很重要。好的制度可以让人变坏,坏的制度可以让人变好。
但同样的事情要辩证去看,无论是什么样的制度,即便目确立的再正确、环节设计的再精巧,但最后执行这个制度的归根结底还是人。
所谓人事即政治,只要把人的问题解决了,其他的就都不是问题,制度也就不再起作用了。
而“解决人”,也正是赵匡胤在面对柴荣布下的巧妙局面时所依靠的破局点。
我们逐个来看:
赵匡胤造反,要解决的人看似很多,比如范质等三位宰相,比如韩通,比如吴廷祚,比如麾下的士卒,还有那些藩镇大佬。
但只要我们稍微捋一下赵匡胤手里的牌,就会发现问题也并不是真的那么复杂。
第一,藩镇大佬,这些人离得比较远,可以暂时不用管他们。只要是中央能摆平,这些人的处理可以慢慢来。
第二,麾下士卒。这一点赵匡胤有优势。他对殿前司军队的掌握是很强的。
当年高平之战后,柴荣下定决心整顿禁军,委托的就是赵匡胤。
换句话说,殿前司能够有今天和侍卫司并驾齐驱的地位实力,就是赵匡胤一手操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