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浮出水面(1 / 3)
判断一个人的品性,先万不能看他说什么,一定要看他做什么。
同样,我们在怀疑“点检做天子”阴谋的主使除了李重进之外,是否还另有其人的时候,也要遵循这条基本逻辑。
而现在,随着柴荣的故去,背后的真相也将逐渐浮出水面。
我们都知道,赵匡胤后来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但这期间他具体是怎么一步步筹划并最终实现篡位的呢?
赵匡胤的篡位到底是因势而定还是蓄谋已久的呢?
看了如下的过程,就会明白。
959年七月,后周以7岁的柴宗训为名义董事长的新一届领导班子正式上岗了。此时,距离赵匡胤陈桥兵变还有不到半年的时间。
上章我们提到过,柴荣通过精心设计权力架构,基本上堵死了五代时期常见的武将篡位的可能。
首先看藩镇大佬:
诸如符彦卿这些人,尽管身居高位,但经过中央不断的收权削藩,他们现在能调动的力量已经远不能和晚唐以及五代早期相比了。
尤其是柴荣时期进一步对禁军进行了强化,各藩镇大佬手里的部队是不够给强悍的禁军看的。
此外,柴荣在多年的征战中,基本不给这些老牌的藩镇大佬在战争中统领禁军的机会。他所任用的将领,除了张永德、李重进资格威望稍微高一些之外,就是赵匡胤、韩令坤、王审琦这样的年轻新生代。
在加上这些年后周对外用兵,基本上都是柴荣亲征。几重因素叠加起来,使得藩镇大佬在禁军中的影响力基本等于零。
这些人凭自己的兵力无法与中央对抗,又无法争取禁军,在加上他们不在中央一线任职,对朝堂也没有大的影响力。
所以这些人除非脑子坏掉,否则造反基本等于上赶着送。
再来看第二类人:张永德、李重进。同样基于上述这个道理,他俩造反的可能也基本被扼杀。
张永德被摘掉了殿前司都点检的职务、并被提出京城,就意味着他再想号召联络禁军会非常困难。
而李重进虽然仍保留了侍卫司都指挥使一职,但实权早已转移到了韩通手上,如果不是韩同在柴荣任职期间一直被留在京城看护一家老小,但凡参加了三征淮南刷了些战功积累威望,柴荣当时就可以一步到位将其提拔到都指挥使岗位。
最后,是第三类人,就是赵匡胤和韩通。
这俩人直接掌控禁军,手握最为重要的兵权,是具备造反的基本条件的。
然而,如果他们真想要造反,也是困难重重,甚至几乎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