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丁型作者和情绪型作者(1 / 4)
江南的情绪渲染能力依靠的不是技法。
所谓的五识通感,层次感,对比……所有的网文写手都在用,甚至有很多写《龙族》同人文的,笔法上像江南的多了,但是依旧没有一个人达成和南桑一样的效果,这个能力不是通过技法建立的,是通过你写作的出发点、侧重建立的。
简单说,当你的写作水平上去了,你所用的一切是会被限制在你自己的表达框架里的,从你的信息库,到你具体的措辞,表句,技法,使用意象,情节编排。
那么你势必要涉及到一个东西——基于一定思维的排列组合。
作者们根据属性不同在排列组合这个事儿上有两个不同出发点。
园丁型作者,他排列的初衷往往更倾向于回答问题。
情绪型作者,他排列的初衷一定倾向于宣泄情绪。
相应地,我们也会产生园丁型读者和情绪型读者,将来他们去写书了,如果能写成,一定也会变成自己同样类型的作者。
现在很多网文还没入行的新人,一说到写书就埋头写设定,为什么?
这个问题我从前在技术层面讲过,今天可以说心理层面。
因为从根本上说,这些抠设定的人是潜在的园丁型作者,他们觉得写书就是写逻辑,没有逻辑你就没法回答问题——那你还写什么书?
所以他觉得自己要埋头抠设定,因为这是写逻辑的基础工作。
这个线路在技术层面上是明显走歪了,但是心理层面是没有毛病的,你能看到,有很多读者,对一部作品的情理、事理逻辑较真儿再较真儿,对网文的设定,推理的细节表现出格外地欣赏或喜欢,抑或是对情绪型作者作品相当无感,这样是非常合理的一种状况。
园丁型的作者,事理逻辑,情理逻辑都成熟,因为这就是他们的出发点,从这一点延展开,他们在结构上的可塑性强,在长篇小说上具备强劲的竞争力,写出来的书像自然膨胀开的一朵花。
但这样的作者写出来的东西往往都有一个问题,他写书缺乏足够多正面的情绪细节,在情感的细微之处,他要么以多取胜,要么就扬长避短,用精准,简洁的叙述,加上成熟的情理逻辑完成工作,从而把大部分想象空间留给读者。
由此我们才诞生了很多相关技法。
技法,是讲求逻辑的,所谓的五识通感,对比,包括句逗号的应用……等等等等,它内里都有基本逻辑在。
而情绪型作者,他的第一出发点偏偏不是逻辑,而是情绪宣泄。
也就是说,他不优先考虑故事逻辑,排列组合是围绕情绪构建展开的,为了情绪,他什么离谱的操作都能干出来。
那么他最开始写的时候,往往就是一个倒推的情理逻辑,然后情理逻辑上再倒推事理逻辑。
这就导致,他的故事逻辑往往没有那种能膨胀开的复杂度,他是先把情理写出来,甚至先把自己要的那一帧带情绪的画面构图写出来,然后再去想画中人是谁,会和谁发生什么从而产生了这个情绪。
举个例子,今何在可能因为“我看晚霞的时候不做任何事!”这个构图去写了《悟空传》头几章。
江南就更离谱,他甚至可能因为看《东京爱情故事》脑海中衍生了他认为“必须”出现的几张图,从而去构建描述了整个日本分部的《龙族3》。
这种书,情理逻辑和事理逻辑往往是套壳子,或者本身核就特别小,是作者把它写大了,扔了一堆人进去,让他们沿着自己的情绪路线来回跑。
它唯一一以贯之的东西是真实情绪。比如《悟空传》,它非常碎,但是今何在的愤怒,空虚,悲伤在写作上是对应你的心理变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