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三十章 下乡 敦煌(四)(1 / 1)
还有一些比较著名的窟。
16窟因有三层木质窟檐结构,俗称“三层楼”,莫高窟第16窟为现存的大型洞窟之一。根据洞窟甬道南壁碑文所记,第16窟外的三层楼为道士王圆箓于196年主持修建。此窟为莫高窟大型洞窟之一,覆斗形顶,中心设马蹄形佛坛,坛上存清代改修之宋塑一佛,二弟子,两协侍菩萨,四供养菩萨共九身塑像。
17窟,藏经洞,始建于晚唐,在16窟甬道北壁,由王道士清理积沙时偶然发现,也是中国考古史上一次非常重大的发现,洞内收藏的内容涉及到了中国从四世纪至十一世纪的政治、经济、文学、史地、军事、医学、科技、民族、宗教、艺术等各个领域,可谓包罗万象,痛心疾首的是,由于王道士的胆小,爱财,被外国人骗购古文献资料近四万件。敦煌学也因为这个窟的发现而形成,具有极高的史料和科学价值。敦煌藏经洞内供奉的洪辩禅师像,旁边的告身碑记录了他的姓名与身份,洪辩是古代敦煌地区的佛教领袖,翻译了大量佛经,并经常升座对众开讲佛经,为了纪念他的贡献,洪辩圆寂之后也被塑成造像,守护着满洞的经卷与画作。
96窟,莫高窟标志性建筑九层楼,人称“大佛殿”,供奉的世界上最大的、室内盘腿而坐的泥胎弥勒佛造像,355米高的弥勒大佛为唐朝年间修建。由于大佛造像为泥胎,后人多次重修,并不是唐塑原貌,从下面仰望,十分壮观。也是莫高窟的第一大佛,莫高窟的标志之一。
156窟,前室北壁保存有莫高窟弥足珍贵的墨书题记“莫高窟记”。洞窟主室南北两壁下方分别绘制了长8米、高1米的张议潮统军出行图和宋国河内郡宋氏出行图,两幅出行图气势恢宏、人物众多、浩浩荡荡、洋洋洒洒,展示了宏大的具有历史意义的场景,开创了长卷历史人物画之先河。本科二年级的高宇彤表示,“去156窟看了《张议潮统军出行图》,仿佛有种朝圣的感觉,一共看了22个窟,这是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刚进洞窟全班同学立刻朝其扑过去的,几乎所有人都从头到尾没看洞窟内其他壁画一眼。看了真迹再对比自己画的,真迹太震撼了。出了莫高窟的门往天上看,感觉真迹中天的蓝色就是莫高窟头顶天空的蓝色。全班同学都在拿着手电蹲在自己负责的画面面前一点一点细细地看,生怕少看一会儿,完全不想离开……其实令我震撼的不止是画面,也有同学们这种对真迹的执着”。
158窟,感受平静如大海,安详似永恒的唐代“涅槃”像,也是莫高窟最大的涅槃像。整身佛像头南脚北,神情安详平静,姿态优美典雅,实为莫高窟最具传神魅力感化人心的佛像。此外,在涅槃像周围描绘了嚎啕大哭的弟子、沉着冷静的菩萨以及非常特殊的以割耳朵、刺胸、剖腹等百态众生的举哀图。
159窟是吐蕃统治时期的代表洞窟,窟中保存着当时曾统治过敦煌的吐蕃国王的形象。窟内的彩塑承袭了唐代前期的内容,继承了盛唐时期的面相丰腴,曲眉秀眼的传统,肤色莹白,婷婷玉立,逐渐摆脱了印度笈多王朝造像体态作“s”扭曲的影响。特别是本窟左右两身协侍菩萨慈眉善眼,含蓄端庄,造型上进一步体现出女性化的特征。西侧的法华经变上部两侧各有一个绘制的栩栩如生的优美三身飞天,并且离中部宝塔比较近的几身飞天的双手都是向上举起的,并且半跪在朵朵祥云之中,中央的阿弥陀经变上部有两身飞天,双手上扬正向上飞行,这些飞天形体虽小,却刻画细腻,真实地表现了飞天的不同动势。
161窟,窟顶的藻井较为独特,中心绘制的是一个千手千眼观音,只见这姿态典雅的观音打坐于一朵莲花之上,手臂组成一个圆圈,就仿佛一个美丽的光环一样将观音环绕其中,在观音两侧还对称性地分布有两身向上飞行的飞天,左边的飞天正在散花,右侧的飞天正将横笛吹奏,画面生动,色彩搭配令人赏心悦目,在藻井四周也都对称性地分布着伎乐飞天,这些飞天的手中都持有笙、排箫、笛、琵琶、腰鼓等乐器,他们一边演奏,一边一身接着一身飞行,充满了轻盈感和灵动的活力。
217窟,保存有大幅以山水画为背景的经变画,整个画面富有中国独特的田园诗歌般的青绿山水画与气势恢宏的琼楼玉宇,尽显盛唐描绘的佛国极乐世界。壁画中各种乐器不鼓自鸣,飞天扬手散花,飘逸飞动;水池中绿波荡漾,水鸟游乐其中,莲花童子形象可爱。此窟经变画结构繁杂、色彩富丽、绘制精美,充分体现盛唐艺术的伟大成就。
254窟。源于印度“支提式”石窟的中心塔柱结构与颇具中国石窟特色的人字坡顶的完美结合;“萨埵那舍身饲虎本生”、“尸毗王割肉贸鸽本生”以及“降魔变”等壁画故事情节丰富、构图独具匠心、线条粗犷、人体晕染技法高超。此外,洞窟内千佛画像排列整齐,富有规律,而且保存了原始的墨书佛名,弥足珍贵。是莫高窟中最早的中心塔柱式洞窟,洞窟后部尾平顶,中央有方形的中心塔柱,洞窟四壁有绕窟一周的天宫伎乐和大量千佛。
257窟,最有名的是西壁中段绘九色鹿故事,这组壁画曾由上海美术制片厂制作成动画片,可谓家喻户晓。画面采用横卷连环画的表现形式,按两头开始、中间结束的特殊顺序布局绘制。
275窟,莫高窟现存最早的洞窟之一,也就是所谓的莫高窟“北凉三窟”之一,并且是北凉三窟中面积最大、内容最为丰富的洞窟。此窟西壁中央的主尊像神情庄重、威严肃穆、比例均称,其造型风格及坐具、服饰均表现出西域佛教艺术的影响,具有十六国时期造像的显著特点。此窟壁画以早期土红色为底色绘制了表现释迦牟尼前世前生忍辱牺牲的“本生故事画”和释迦牟尼生平事迹的“佛传故事画”。敦煌最早的故事——求法之苦、离俗之缘此窟建于十六国晚期的北凉时期,是莫高窟现存时代最早的洞窟之一。其建筑形制为长方形殿堂窟。正壁的弥勒菩萨像高34米,交脚坐于狮子座上,左手施与愿印,表示满足众生的心愿。菩萨头戴化佛冠,曲发披肩,穿西域式的服饰,上身半裸,下身束裙,戴臂钏胸饰。面相丰圆,神情平和而庄严。下裙紧缚双腿,以贴泥条和阴刻的方法表现出衣服褶皱和起伏。这种于突起的衣纹线上施阴刻线法见于公元四、五世纪的犍陀罗(即今阿富汗及巴基斯坦北部一带)雕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