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真宗治国(上)(1 / 7)
宋真宗赵恒登上了皇帝的宝座,成了大宋的最高统治者。那么,他面临的执政局面是什么呢?是宋太宗所吹嘘的太平盛世吗?其实不然,当时的大宋,北方的辽国日益强大,对大宋是虎视眈眈,不断入侵;西北的西夏,是打而不亡,垂死挣扎,不停地给大宋制造麻烦;宗室内部,还有人觊觎着他的皇位,还有人认为他赵恒做皇帝,纯粹是场意外,是“小三”上位,对他的治国能力表示怀疑。宋真宗心里清楚,只有自己把大宋治理好,才能让万民敬仰,内外咸服。
纵观宋真宗时代,客观的说,宋真宗在治理国家方面,表现不俗,可圈可点。下面,我们就从人才使用、开言纳谏、农业发展、财政税收、制度建设、谨慎用刑、反腐倡廉、重视科举、宗室管理、处理外交等十个方面,逐一看看,宋真宗是如何治理国家的。
在宋真宗执政的二十五年之中,就宰相层面来看,涌现出了王旦、寇准、李沆三位名相,还有大事不糊涂的吕端。宋真宗不顾寇准的极力反对,大胆地打破太祖和太宗制定的祖宗家法,启用才能出众的江南人士王钦若及丁谓为相,深得江南士子的拥护。所以,在人才使用方面,宋真宗基本做到了知人善任。除此之外,在用人方面,宋真宗还有哪些表现呢?
第一,感恩有功之臣。众所周知,吕端在宋真宗继位登基的过程中,起到了定海神针的作用。所以,宋真宗登基之后,对吕端心存感激,十分尊敬。据说,真宗每次见到吕端,从不直呼其名,而昵称其为“老相国”。不仅如此,两人相见,真宗总是躬身施礼,先行问候。当时,吕端年迈,身体臃肿,行动不便。宋真宗为了照顾他,就命令工匠,将宫殿前的台阶进行改造,改成了比较舒缓的斜坡,相当于现在的“无障碍通道”。有的大臣私下议论此事,认为宋真宗此举不太妥当。宋真宗对这些大臣说到:“没有吕宰相,朕岂能顺利登基乎?如今改造台阶,只是便于他上下早朝而已,这有什么好议论的!况且,你们不也享用了吗?”议论此事的大臣理屈词穷,再也不敢妄加议论了。除了尊敬吕端外,宋真宗认为吕端老成持重,足智多谋,颇有心机,忠诚可靠。所以,真宗对吕端的话是言听计从,当吕端临终前向他推荐王旦为相时,宋真宗爽快的答应了吕端的请求。
第二,重用潜邸旧人。俗话说,一朝君子一朝臣。真宗作了皇帝后,肯定要安排自己的心腹之人担任朝廷的重要职务,以便真正地控制朝廷大权。况且,宋真宗是个很重感情的人,也很恋旧。因此,即位之后,真宗对自己的潜邸旧人,大都提拔重用,这些人主要包括:李沆、李至、邢昺、杨砺、张耆、郭贽、王继忠、王继英、杨崇勋、夏侯峤等等。李沆、张耆(张旻、刘美和王继忠,我们在本书的其它章节都有详细叙述或涉及,就不再介绍了。下面,我们着重介绍下宋真宗和邢昺交往的故事。
邢昺(932—11年,字叔明,曹州济阴(山东曹县人,北宋学者,教育家。宋太宗太平兴国初年,邢昺以“九经”科及第,被授大理评事。后来,任国子监丞、国子博士等,专做各王府的侍讲。所以,邢昺是宋真宗年轻时的老师。宋真宗即位后,邢昺升为国子祭酒,兼翰林院侍讲学士,给真宗讲解儒家经典。
景德四年(17年,邢昺因为年老体弱,面见真宗,请求回家休假。见面时,邢昺对真宗说到:“陛下,当年我和杨砺、夏侯峤等都是您的幕僚,可惜他们已经作古了。听说您已经追赠他们为尚书了,臣深感欣慰。臣不知道还能侍奉您多久啊。”真宗听罢,非常感动。再一琢磨,明白了:老师在向自己要官呢!
第二天,宋真宗为老师设宴饯行,宰相王旦作陪。酒宴开始前,王旦宣读圣旨:任命邢昺为工部尚书、权知曹州。王旦读罢,真宗笑道:“老师,这下您就可以衣锦还乡,安心养病了。”邢昺连忙谢恩。宋真宗一高兴,赋诗一首,赠与老师,以表师生之情。
送恩师归故乡
三十年来讲儒经,情深似海师生情。
经书注疏传遗风,青史千古留美名。
今将尚书赐予卿,设宴相待来饯行。
何日先生归京城,师徒举杯再相庆。
老师要官,学生就给。这只能说明:宋真宗是个好学生,但不是位好皇帝。
大中祥符三年(11年,邢昺病危,宋真宗破格探视,并亲自为老师喂药。邢昺去世后,宋真宗停朝两日,以示哀悼,赠其左仆射,进秩其三子。
第三,假意使用仇人。为了向天下人表明,自己是位豁达大度的明君,对那些和自己有仇的人,只要他才能出众,宋真宗就照样重用。至于是不是真心使用,那就只有宋真宗自己知道了。
话说赵恒任开封府尹时,曾经派开封府推官王继英到属下的咸平县办理公务。当时的咸平县,位于京城的郊区,也就是今天的开封通许县。好好的咸平县,为何又改名为通许县呢?原来,辽和北宋被金国灭亡后,咸平县已属金国管辖。金世宗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因咸平县与咸平府(辽宁省开原县同名,金世宗下令,将咸平县易名为通许县,一直沿用至今。
却说那王继英到了咸平县衙,以为自己是襄王府的人,有太子赵恒撑腰,就有些张狂,在县衙大堂上大吵大闹,目中无人,口出狂言。岂料,咸平知县李应机也不是什么善茬,见王继英如此无礼,立即厉声呵斥到:“好你个大胆的小吏,你不过是为皇帝儿子办事的人,我却是为皇帝办事的人。今天,为老子办事的人教训教训为儿子办事的人,不算过分吧?”说罢,李应机命令衙役将王继英按住,劈里啪啦打了三十大板,然后扔出了咸平县衙。
王继英事儿没办成,还挨了顿暴揍,那委屈和愤怒劲儿就甭提了。回到开封府,王继英鼻子一把泪一把地把事情的经过告诉了太子赵恒。他本以为,赵恒听完,一定会大发雷霆,替他做主,报复咸平知县李应机。可出乎意料的是,赵恒沉吟了一会,挥挥手,让他退下。王继英迷惑不解地问道:“太子殿下,难道您能咽下这口恶气吗?他李应机打的是我,可损的是您太子的面子呀!”赵恒冷冷地瞪了王继英一眼,咬牙切齿地说到:难道你没听过“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吗?王继英这才明白了赵恒的心意,一瘸一拐地走了。望着王继英的背影,赵恒在心中狠狠地说到:“李应机呀李应机,我赵恒算是记住你了。”
赵恒称帝后,李应机心中忐忑不安,他生怕宋真宗利用手中的特权报复自己。可宋真宗非但没报复李应机,还亲自召见他,对他的能力和人品是赞不绝口。召见快结束时,真宗告诉李应机,晋升其为益州(成都通判,让他帮助国家治理蜀地。李应机闻听,顿时感激涕零,跪地谢恩。其他大臣得知此事后,对宋真宗是赞不绝口,大家一致认为:新皇帝气度非凡,有格局,能容人。
几年后,宋真宗找了个不疼不痒的理由,慢慢地疏远了李应机。李应机一气之下,染病在身,暴病而亡。王继英心中暗道:还是官家厉害呀。
第四,宠信身边“中人”。我们知道,宋真宗生性多疑,为了监督文臣武将和平衡其势力,自然就会宠信身边的“中人”——宦官。根据宋史专家汪圣铎的研究,宋真宗一生宠信的宦官多达十五人,最具代表性的有刘承珪、周怀政、秦翰等。周怀政和秦翰,在本书的其它章节均有涉及,因此,在这里我们重点介绍下刘承珪的情况。
刘承珪从宋太祖时期入宫,然后服侍宋太宗,到宋真宗时代,已经是宦官中的“三朝元老”了。他不仅资格老,能力也特别强,据史料记载,其政绩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其一,详定权衡法,设计宋朝新秤。他设计的新秤被赞为“好弊无所指,中外以为便。”;其二,典领编修大型史书《册府元龟》,该书囊括了上古至五代时期历代君臣的事迹;其三,参与宋真宗的“东封西祀”活动,和丁谓一起共同主持玉清昭应宫的修建工作。